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马克思审视全球化有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维度出发,对资本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历史性进步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站在历史辩证法主体维度的立场上,依据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为资本全球化必然要被人类历史发展所否定而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历史辩证法主、客体维度统一的立场上,得出了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源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力量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包括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两个基本层面。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构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它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学以学院化的学者为主体,以一种标榜"中立"的立场,运用"文献学"研究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模式,这种模式创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以马克思文本为本位和一种对排除恩格斯的马克思文本(特别是未完成的文本)崇拜的神话,同时也使西方马克思学以自身的问题而"终结"。要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走向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确立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独特的问题域,自觉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把学术研究与政治需要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文本的内在语境与当前现实文本的实践语境互文本阅读,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学研究的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4.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再次重读这本著作,一些在《资本论》中读来觉得困惑的问题,如马克思说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劳动者生存、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以及劳动者的协作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或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思想,尤其是马克思讲的在上述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问题等等,忽然变得明晰起来。我的观点是:对消灭私有制问题不能作简单理解;现代公有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认为切实可行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现代技术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理性洞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技术伦理思想,它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系统三者的复杂互动中提出消除科技异化和人的异化,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的双向发展趋势,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宏伟构想,将社会文明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界价值关怀融合成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几乎没有谈论过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本文通过对辩证法本质的揭示指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所展望,而且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一般特征,他反对以康德式的"应然"来表述后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诉诸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式的内在批判立场。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颠倒主谓关系的批判具有规范性的意义,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到那时,人类能力就是目的本身。这些伦理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所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解决当今时代的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理论立场,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文艺复兴"为目标,倾注全力研究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重新审视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明晰了《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与革命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理论,阐释了"过渡时期"的长期性理论,厘清了《资本论》中未来社会理论的核心。虽然日共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学界的主流认知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作为探索"日本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努力,其现实意义与研究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国家观"进行批判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现代国家观"的重要文献,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与教育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科学教育的前提下,政府不干涉教育;二是在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宗教解放"的历史使命下保障"信仰自由";三是在国家与经济组织的关系上,马克思主张在保障生产合作社不沦为旧的国家机器之工具的前提下,经济组织与国家互不统属;四是创造性地提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并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具有管理性、民主性和暂时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充分就业引起工资上涨是造成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的首要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利润挤压论"。这显然违背了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仅仅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短暂"的工资挤压利润现象,而且资本家可通过"增加需求"来提高商品价格,因此"利润挤压论"是虚假的;工人为了更高水平的工资而时刻进行阶级斗争,是明智的行为,是实现阶级过渡的前奏。卡莱茨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基因,并结合对法国"百隆实验"的评估坚决驳斥了"利润挤压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阶级过渡的社会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两条思想脉络:其一是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和进步,并强调生产力的增长;其二则是浪漫主义思想,主要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以恩格斯和第二国际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通常强调马克思思想中的启蒙因素,而忽视马克思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探讨马克思思想中的这两条思想脉络,并着重阐述马克思关于创造性劳动和人性需求的观点,以及这种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依据马克思的有关文献,"卡夫丁峡谷"借指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导致的灾难和危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明确提出的科学设想.这一设想主要论及的是个别国家实现社会非渐进式发展的条件性、可能性,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是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既非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直接验证,也非与其绝对无关,而是一种深化和发展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结构和规律的科学理论,也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它强调社会内部各构成部分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其中每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存在,进而使社会内部结构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解读,可以深化对这一战略布局哲学意义的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揭示了社会有机体进步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社会有机体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生命特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最佳治理方式;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了社会有机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四个全面"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保证了社会有机体的有序、整体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内在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当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共享"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趋势应运而生的治理新理念,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具有深厚道德伦理意蕴。从人类向高度文明迈进的历史进程来看,"共享"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遵循,而弘扬"善"与"正义"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维度去认识,"共享"本质上反映出一种制度伦理,摒弃的是涉及资本财富、公共资源、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不公正、不平等的制度和观念,直接对社会治理范式提出道德要求。这种伦理思想以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等"善"作为价值基础,以正义的"治理模式"的实现作为"善"的实践路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共享"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所蕴涵的"善"与"正义"相统一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实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渐成为学界注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解读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命题,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研读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在强调"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的同时,又着重突出了"一切人"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两个必然"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共产主义实践也融入新的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对"两个必然"的理解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农业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农业的不合理性;其创造的生产力,为未来社会的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大工业在农业中的运用能够引起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小块土地经营模式必将被大农业所取代;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掠夺""技巧"的进步;必须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但在不同类型国家要采取不同实现形式;未来,现代化农业必将得到长足发展。马克思的农业观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应进一步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实现形式与运行机制;实施农地"确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或使用权。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对资产阶级的分析,特别是将资产阶级加以区别是无产阶级制定革命战略、策略的出发点。在如何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毛泽东都有所论述,其基本立场、方法和内容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体现了马列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的理论分析一步步走向具体、丰富和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一方认为,从"内在的"尺度来看,资本主义并非不正义,马克思拒斥用"内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是用"外在的"正义尺度批判资本主义。这场争论被引介到国内后,在2005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介入了这场争论。争论的深入开展,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提供了许多理论上的启发,同时也为与正义相关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发展的视角是所有制形式。从所有制形式看,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历"直接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不能等同于"五形态"。除了"公—私—公"的发展规律之外,马克思认可的社会形态发展规律还有"人的发展状态"、"经济运行机制"和"阶级对抗"等三种"三形态"发展过程。但这三种"三形态"发展过程都是以"公—私—公"的发展过程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回望过去200年,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和自由的200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独立解放的200年,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样化发展的200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百年潮起落,沧海志不坠"。马克思17岁时写下《青年在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