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具而言,这是指清末立宪运动时梁启超的政治学和民初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政治学。如果《新青年》的政治学成为20世纪一百年来的政治学主流,那么,梁启超的政治学因其梁氏"保皇"之名,早已被历史亦即一百年的革命史弃之如敝屣。  相似文献   

2.
来令人思索和回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的视角,对几千年中国法治本文作者杨庆育先生以学者型学以及类型转换的研究。是对中国法律史进行一种类跨度上涵盖整个中国历史,《法治是什么》一书时间从前近代的黄宗羲到清晚期的沈家本,我国的法治理念实现了从思想设计到实践转换的一次飞跃。沈家本是清代著名的法学家和立法专家,对传统法学  相似文献   

3.
茹婧 《传承》2010,(21):72-73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毕生所涉猎范围极广,囊括有文学、美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众领域都颇有建树。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对梁启超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从文艺学、美学角度对梁氏思想进行研究的著论也日趋丰富和不断深入。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的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把握:(1)具体文体角度的研究;(2)美学视角的切入;(3)现代性研究范式的引入;(4)横向比较式研究;(5)历时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正"立身求作万矢的,著论当为百世师。"这是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追求。作为曾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位大师,梁启超在探求中国社会改良道路之外,在治学为师方面同样辉耀后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人生最后的36年间,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思想、文风对中国近世之文化走向启迪  相似文献   

8.
向达 《长江论坛》2013,(3):72-77
沈家本是清末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是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华 《探索与争鸣》2002,(11):42-4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久负盛名的思想家、宣传家,其学识渊博,思维活跃,学贯中西,著述宏富。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是被时人惊呼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变革时代,期间各种思想,新的、旧的、中国的、西方的,不断地相互激荡、磨砺;处于这样一个思潮迭起、新知不断涌现的时代,梁启超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是海内外许多研究梁启超的学者所深深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该书封底介绍文字:“本书载录著名法史学家黄静嘉先生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各类著述,凡14篇。既有对于春秋决狱,传统法制的方法论、儒家化与现代化,两岸法制与法学的牵连,以及台湾本土法制及台湾旧习惯的翔实考订,亦有对于近代法制巨擘沈家本、薛允升、戴炎辉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内涵的亲切阐述。著者本人纵历新旧体制,横跨海峡两岸,其一生遭际即为新旧交会之下中国近代法制史之见证,因而,所思所虑,即为中国近代法制史之自陈。凡此见证与思考,均于本书中举纲张目,娓娓道来,读来别有感受。”  相似文献   

11.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号寄簃,浙江归安(吴兴)人。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侍郎、大理院正卿、修订法律大臣等职。沈系清末法学名家,撰有《寄簃文存》、《历代刑法考》等许多法学著作。本文拟就他主持清末修律的成绩和有关的法律思想,略作论述。1 20世纪初年,清王朝在危机加剧、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苟延残喘,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被迫改变统治策略,于1901年宣布实行他们原来所深恶痛绝的“新政”和“立宪”。修订法律就是实行“新政”、推行“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16年,梁启超43岁,这一年,他决定告别政界,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著述以及教育子女。当年2月8日,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里,他透露了这些想法:"此次义举(梁启超推动的护国运动——笔者注)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相似文献   

13.
刘立刚 《人民论坛》2012,(2):140-141
梁启超用西学方法来注墨、研墨,使墨学研究方法开始向近代转化。在早期的《子墨子学说》和《墨子之论理学》中,梁启超主要是用西方论著的框架对墨家逻辑进行比附研究,使墨家逻辑层次分明且自成系统。而古今文方法兼用、中西学术方法皆取的注书方式则代表了梁启超后期治墨方法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4.
沈家本是清末博采中西的法学大家,中国近代法制改革的倡导者和不朽的先驱。沈氏提出的罪刑法定、化重为轻、感化教育、同罪同罚等一系列重要刑法思想在清末修订刑律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体现,并对我国当代刑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书《翻译说明与致谢》中写道:“这是一本达马斯卡的证据法学论文集。该文集收录了达马斯卡三十多年来用英文发表的所有的证据法学论文,共计十一篇。”“达马斯卡是我国法学界耳熟能详的比较法学大家。……近年来,他的两本经典著作《国家和司法权力的多种面孔》、《漂移的证据法》相继译成中文,由此,学界对达马斯卡学术观点的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郑朝波 《新东方》2009,(6):27-31
丘浚的著述十分宏富,其中的史学著述十分惹眼。丘浚的史学著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修史书,包括《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等;一种是私修史书,包括《续修通鉴纲目》《世史正纲》《评定交南录》等。丘浚最主要的史学著述就是《世史正纲》。我们探讨丘浚的史学思想,就是要在他现有的史学著述中仔细发掘、悉心整理,展现出他的史学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警察”词源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公安科学著作认为,据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考证,“警察”一词始见于我国《金史》。此说不妥。我国唐初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中,就有注文:“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因此,早在唐初我国学者业已使用“警察”一词。  相似文献   

18.
江藩作为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淹贯经史,兼善辞章,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著述博涉四部,成绩斐然。大体可分独著、参编、辑校三类,计独著传世者有《周易述补》等18种45卷、存目者有《考工戴氏车制图翼》等12种;参编有《嘉庆扬州府图经》等4种439卷;辑校有《校补陆志》《祖帐集》等10余种。通过考录这些著述的内容、特色与价值,可见江藩学术之概貌与"扬州之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陈平原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关注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学史和教育史,有《老北大的故事》、《中国大学十讲》、《大学何为》等多本相关著述出版。这些论著或纵论"大学何为"的学术文章,或是探寻大学传统薪火传承的历史追忆,而这本《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则与之前的著述有所不同,用陈平原自己的话说,他"很早就有一个企图,为大学生写本书,谈谈如何‘读书’;或者为研究生写本书,谈谈怎样‘做学问’"。如今,这本既谈"读书",又讲如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先秦儒家与浙江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一语,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讲演,讲题为《君子》,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