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蓉 《广东党史》2015,(2):4-10
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建立和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邓小平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和支援了其他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先例,为革命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党政军工作骨干和人才,表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
1932年至1939年,奥托·布劳恩以李德这个名子在中国生活了7个春秋,且位居党和红军“统帅”之位。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阶段,李德“左”倾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给艰难的中国革命雪上加霜,党和红军被迫开始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周恩来作为这一时期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之一,面对李德的错误和失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了坚决的抵制和纠正,并在遵义会议上,与李德彻底决裂,站出来支持毛泽东出来领导党和红军,从而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正当中共党领导红军开始第五次反“围剿”之际,奥托·布劳恩以共产国际在…  相似文献   

3.
田超 《湘潮》2023,(2):23-2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大红军武装力量一直是重要的革命任务之一。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据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人。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4.
张银萍 《共产党人》2005,(14):44-46
长征途中,红军曾在这里宣传革命,扩军建政,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红军曾在这里行军作战,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书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辉历程;红军曾在这里出奇制胜,力挽狂澜,实现了历史性的三军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引子  相似文献   

5.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这次会议的历史功绩和宝贵经验,对于今天我们正在昂首阔步进行的新长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立志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探寻革命发展道路,出色地领导了工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南方谈话中有这么两句震聋发喷的话语;“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这里披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红军时期一幕由湘鄂西苏区“左”倾错误领导者造成的惨剧:1933年5月1日,年仅29岁的洪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红军杰出将领段德昌,被诬为“阴谋分裂红军的反革命分子”而惨遭杀害。段德昌在刑场上向战友作最后告别时说:“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在全国胜利的那一天,我希望红军能回到我的家乡,转告我的亲属:我段德昌生是党的人,死是…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06,(20):10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  相似文献   

8.
在错误路线指导和错误的军事指挥下,红军在大搬家式的战略转移中,连续败仗。湘江一役,中央红军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军面临向何处去的生死攸关的重大选择。进入贵州,是红军在最最危急的关头,作出的最英明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没有红军在贵州一系列的战略演变,就不会有后来中国革命的一切。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福地、圣地。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0.
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孕育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后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井冈山斗争的成功,是与党和红军结合实际实行一系列成功的政策分不开的,其中,党对干部和红军开展各种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为革命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强硬的红军队伍,对革命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我认为,对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1932年至1935年,12万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向当年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人民,致以诚挚…  相似文献   

14.
张颖 《世纪桥》2011,(4):55-57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壮大。根据红军建制,全国境内共有“军”字番号建制的红军队伍35支,共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其中在大别山诞生、战斗和发展起来的“军”字番号的红军队伍共有13支:  相似文献   

15.
张文成 《世纪桥》2012,(13):22+64-22,64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中国革命,在这次重大战略转移之前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筹备工作。本文从间接筹备和直接筹备两个层次尤其侧重在思想、组织、人员、物资、军事等方面对红军长征的筹备工作加以概述,从而揭示出这些战略筹备工作对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1年12月14日,被蒋介石驱入江西“围剿”红军的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该军中共特别支部的策动、组织与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等人率领于驻地宁都城举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  相似文献   

17.
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长征途经遵义时举行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陈云作为与会的政治局委员,坚决支持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为实现党的历史转折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扎西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未能完成的既定议程,纠正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统治,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调整了红军战略方针,整编精简了中央红军,部署了全国苏区党组织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和斗争方式,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且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西进贵州的建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起点。黎平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正>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在中国革命处于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但是,毛泽东军事指挥权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体经历了遵义会议当选为常委,常委分工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扎西会议重新肯定和确立毛泽东军事路线——出任红军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沙窝会议,常委再分工,毛泽东分管军事工作,取得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