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前不久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对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地方立法机关,如何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立法的范围边界、基本原则(理念)、难点重点、实现路径等未雨绸缪,系统化地进行研判分析和理论思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黎昕 《就业与保障》2013,(Z1):84-85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的民生意识就是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计问题的认知和反应。领导干部有没有民生意识或民生意识强不强,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要把民生问题放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发展、维护人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民生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人大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南昌市西湖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民生这个主题,在监督工作中坚持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排解民忧,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丹  朱文起 《人民论坛》2012,(35):64-65
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民生思想,这些内容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民生思想的价值追求,又彰显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强调民生政策的延续,充分凸现出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推进改善民生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府大包大揽,旧体制回归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科学进行政府职能定位,注重靠机制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大工作与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体现民意结合起来,更加充分地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吉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民政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方面,负有重大责任。特别是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农村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平时工作中能否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的执政基础坚固与否。组织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关注民生”的干部队伍,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  相似文献   

12.
于浩 《中国人大》2013,(7):4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个‘难有所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市长陈越良为社会服务提出的新思路,可以说是补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中的最后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24,(5):12-13
<正>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养老……每年全国两会,民生话题热度最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领域的民生需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健康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4.
齐夫 《今日浙江》2007,(20):62-6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民生"五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个社会建设目标,再一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次单独成章、系统阐述,并且细化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任务目标,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为政之道,民生为要。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民  相似文献   

17.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8.
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民生"一词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把执政目标、工作重点指向民生,标志着我们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为真正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目标。为此,本刊请有关专家对各界读者高度关注的民生重点话题,作一些解析。  相似文献   

20.
卢晓中 《前进》2009,(4):22-23
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令无数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