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作家萧红以一部荡气回肠的《生死场》而驰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先生曾著文说,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生死场》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的评价之高颇为鲜见。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翼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舒等文坛巨匠的首肯和高度评价,使她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而蜚声文坛,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并日益得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高彩霞 《理论学刊》2005,(8):119-121
性别,不仅是基于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分,更是被社会化了的判别人的范畴和标准。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性别已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既把女性群体作为人生苦难的承受者,将其异于男性的特殊生存状态予以呈现和解剖,又期望有一日,她们能穿越历史的隧道寻求到突围的路径———这是萧红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独特视角所达到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4.
患难交情五十年,濒经生死又开颜。 松花江畔飘蓬日,观象山麓秋暮天。 骨月情亲薄四海,合离几度唱阳关。 相逢此夜庸何易,杯酒衷肠话惘然。  相似文献   

5.
刘巍 《理论学刊》2012,(12):121-124
文学史是以符合叙史者价值评判标准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所建构的权威话语书写。萧红的文学史评述在海内外两条序列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揭示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问题,更是研究者依据何种标准或理论来阐释、定义作家和文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位作家的评价都是相对的、历史的,对萧红文学史价值的研究应集中于萧红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包括她作品的人文精神蕴涵、艺术感染力、所具有的显在与潜在的阐释空间等。  相似文献   

6.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文学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构建历史中,政治、商业等外在因素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从丁玲、萧红、张爱玲等几位女作家的文学史评价中可清晰地见到这一点.文学外在权力因素的影响与新文学的复杂背景和相对短暂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这些因素的过分介入,会对文学史建设和当前文学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保持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构建与文学外因素的适当距离,值得文学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9.
周军 《党史天地》2006,(6):29-32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洵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的”。(市市贤治)  相似文献   

11.
曹锦艳 《新长征》2013,(12):62-63
<正>朱德同志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广为传颂。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他是革命的老英雄,是人民的忠实勤务员,毛泽东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作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朱德深知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他曾指出:"我们一切力量都出于群众身上,一切办法也都由群众创造出来。""我们没有别的本事,我们的本事就只有同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显然地,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必然要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一、陌生人:农民工的角色定位 农民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的词,因为在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有着他们的影子。也许他是一名建筑工人,也许他是一名清洁工,也许他是一名车夫……只要我们细细地去想,就会发现农民工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当我们真正地去观察这些似乎很熟悉的身影时,刹那间会觉得他们是如此的遥远和陌生。  相似文献   

13.
《党员文摘》2008,(12):44-46
30年,历史中微小的一段,却迎来一个国家的重生。 改革开放30年,这是一段我们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一个我们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作为个体,我们感受到的是吃穿住行这些具体事项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的90年是认识和遵循党的建设规律、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90年。 在我们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系统总结了我们党1921年建党以来特别是1927年创建红军以来党的建设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5.
小红 《党史文汇》2007,(10):32-35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为他亲邀进京的客人仇鳌洗尘。,席间,宾主融洽,谈笑风生..毛泽东频频举杯,向这位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敬酒,并对特邀作陪的党内外友人章士钊、刘斐、林柏渠、李维汉、符定一说:“亦山(仇鳌)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介绍。早年我们在长沙闹革命,亦山先生赞助最力,对我们的革命是帮了大忙的。当时他给我们筹集到好几千元大洋,这笔钱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出了很大的力。为我们做了好事的朋友,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这件事,我不讲你们有的恐怕还不知道吧?”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忠孝难两全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大,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已经从局部扩展到多方位。我们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外访有不同于日常的旅游,有一些活动可以增加中外交流,有一些机会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访问地。近年来,党校系统对外交流也在增多,在这些交流中,除了我们对当地的自然风情、生活习惯和社会面貌有亲身的体会,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和交流当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但参加外访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开设本栏目旨在,记录我们在外访中的所见、所思和所感,特别是各国培养政治、行政人才的经验,打开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4,(3):37-37
正"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在世人的印象里,大多是冷峻犀利的,其实他也有着一颗侠骨而温情的心。对前来求助的文学青年,鲁迅会给予慈父般的关怀。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还要求鲁迅一定要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就找郁达夫,让他为这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  相似文献   

19.
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与土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都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  相似文献   

20.
听到叶飞同志逝世的消息,很意外,很悲痛。春节前夕,叶老回故乡考察,在福州小住了几天,我们《中共福建地方史(社会主义时期)》编写组部分成员还去拜访。回想起这次访问叶老的前后过程,我们心中有许多说不出的感慨。说实话,访问叶老固然是我们编写组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但85岁高龄的叶老的身体是否允许接受访问,叶老本人愿不愿谈错综复杂的往事,我们又都心存疑虑。令我们激动而意外的是,叶老知道我们在写社会主义时期福建党史后,马上就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很快让秘书约我们去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