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昭庚 《世纪风采》2013,(12):37-40
《白毛女》是在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歌剧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没有哪一部作品像<白毛女>那样,在歌剧、电影、京剧、舞剧方面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不同艺术形式的<白毛女>作品都凝聚了各自领域最优秀的创作者的心血.其中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上演,为后来这出戏的电影、京剧及舞剧版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F0002-F0002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目首排于1958年,在北京一炮打响,从此便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享誉海内外。该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中西合壁、史乐结合。《洪湖赤卫队》在借鉴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作为歌剧《白毛女》后建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突出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奋发风貌,突出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一个时代的主题精神,从而在歌剧艺术史上永绽里程碑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大凡如今45岁以上的中国人,对《白毛女》并不陌生。它是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齐名的革命样板戏。在所有的“革命样板戏”中,江青过问得最少的就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可是,她不“问”则已,一“问”惊人,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漠不关心江青对舞剧《白毛女》无兴趣《白毛女》最先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原型是四川的宜宾地区的一个高山上的农民妇女。早在60年代初期的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婴儿室’的《北风吹》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工作者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凶狠的地主用逼债的方式逼死了佃户,并在霸占污辱了佃户的女儿后,欲杀害她。在地主家好心的佣人帮助下,佃户女儿逃进了深山,从此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浑身长满了白毛,成了白毛女。抗战爆发后,在八路军的救助下,白毛女回到了人间,又过上了人的生活。这个故事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在延安广为流传。 为了给党的七大献礼,延安鲁迅艺术剧院的师生根据这个故事,精心创作出了一个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的大型革命新歌剧剧本,取名《白毛女》。 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  相似文献   

7.
“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一曲“北风吹”拉开了歌剧《白毛女》的序幕。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公演,演出盛况空前,观众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该剧是中国新歌剧起步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就是这样的日本人士。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搬上舞台的艺术团体。他们领导的松山芭蕾舞团多次来华演出,并与周恩来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交往,成就了中日两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9.
石曼 《红岩春秋》2010,(1):76-77
1950年初,一个成立不久的不知名的戏剧学校,在山城各地公演了40余场大型歌剧《白毛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快乐大叔 《党课》2011,(23):94-96
有人说,2011年是中国影视的“翻拍年”,一大批观众熟悉的影视作品被重新翻拍,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对几部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的“翻拍”,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等等。  相似文献   

11.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至今。江姐用她对祖国的赤诚、用一片向阳的丹心留下了一段红色的故事,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义一代人。  相似文献   

12.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3.
杨永华  周田坤 《党史纵横》2011,(8):42-43,41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5月12至15日,中国民族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国家大剧院再次唱响。伴随着那些经典的旋律与唱词,时间划破空间,笔者走近当年这部歌剧的创作者,感受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陌生与熟悉。  相似文献   

14.
歌剧《洪湖赤卫队》诞生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成亮 《党史博采》2006,(12):29-32
“洪湖水啊,浪么浪打浪……”相信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对这首歌没有不会哼上几句的。当年,伴随着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上演,这首歌连同片中的英雄人物韩英成为一代人心目中永恒的记忆。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怎么诞生的?它又是如何被搬上银幕的呢?本文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中西合璧音史结合洪湖赤卫队是一支在1930年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战斗中屡建功勋的农民武装。1958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决定将其英勇事迹搬上舞台作为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演节目,并很快组成了由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等人参加的剧本写作组,…  相似文献   

15.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日前表示,中央编译局正在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马恩全集》)中文第二版,计划出70卷,现已出版21卷。  相似文献   

16.
王建柱 《党课》2010,(17):119-12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被几代人传唱至今。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至今仍常演不衰,成为我国歌剧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易传》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精神,对革故去弊、开拓创新、以和为贵、团结统一、顺时而动、居安思危等中华民族其它优良品格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禾佳  谭丁  高斌 《前线》2010,(9):60-62
<正>2010年9月24日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今年也是他的著作《雷雨》问世76周年。1933年《雷雨》剧本完稿于清华园时,曹禺先生年仅23岁。1934年,  相似文献   

19.
袁小伦 《广东党史》2003,(5):56-56,54
诗歌,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德智美的殿堂。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诗的民族。从屈原到柳亚子,诗人巨匠灿若群星;从《诗经》到《东方红》,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传统像黄河长江从青藏高原到东面出海口一样奔腾万里.浩浩荡荡,源远流长。毛泽东这位被誉为“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家诗人在他的气吞河山的名作《沁园春·雪》中曾豪迈自信地  相似文献   

20.
《周易》在古代中国被看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思想倾向上,《周易》崇尚和谐,主张亲附聚合,高扬自强不息,倡导从革适变、与时偕行.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民族精神作出简明概括,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