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     
《政协天地》2009,(11):34-35
破解失业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成功破解了三次严峻的失业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果断实施“统包统配”,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的400万失业人员。“文革”结束后,面对1000多万返城上山下乡人员,党中央、国务院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扩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失业”二字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各种表格和大小报刊,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问题。怎样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头一年,我国将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形势,是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1200万—1300万人;2001年年底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有515万人,还有680…  相似文献   

3.
解决就业问题,实现高增长、低失业,政府必须从长计议,全力以赴。一、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确保投资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就业增长与实际经济增长成正比关系。根据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经济每增长1%,将新增就业机会101余万个,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不仅有利于避免由于经济波动产生的周期性失业,避免通货膨胀,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劳动过剩经济的局面,必须在长时期内保持适度的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要解…  相似文献   

4.
李燕 《江东论坛》2002,(2):14-16
近几年来,我市下岗失业职工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市下岗失业职工在劳动部门登记在册的约5000人,比去年的3500人净增加1500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失业人员的增多,不但造成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甚至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对此,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对再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失业,这个人们讳莫如深不敢面对的问题,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多年来,我们把失业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其实,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社会制度无关,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目前,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有人说,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同时就选择了失业。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把失业所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几年我国城镇失业率逐步提高,下岗、失业职工数量之大、来势之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全国总工会有关部门建议以经济发展促进广泛就业,以广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1)各级政府应把解决就业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强化政府职能,控制失业增长,依靠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施“再就业工程”。(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提高下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重新就业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有关就业的政策法规和失业保险制度,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和创造就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06,(2):F0002-F0002,I0001
“十五”时期是浙江省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时期。回首这不平凡的五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就业再就业方面:至2005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达到305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320多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近900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310多万人,有效地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农村劳动力转…  相似文献   

8.
翟传豹 《群众》2013,(7):71-72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稳定之基。近年来,淮安市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优先部署,大力实施“优质、稳定、便利”为重点的就业民生幸福工程,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新要求。连续三年,全市城镇就业总量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始终控制在3%以内,劳动者参加各类就业创业培训人数保持在4万人以上,促进了招商项目的引进、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9.
2004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为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劳动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全区城镇累计新就业24.5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0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3.92万人,通过各种渠道安置“4050”人员3.9万人。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实  相似文献   

10.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预期目标为1000万人以上。从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提出这一就业目标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自2006年以来,我国历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000万人以上,2013年达1310万人。同时,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城镇新增就业量,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障世界》2007,(4):63-63
一、就业再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省共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7.56万个,比上年末增加0.42万个。增长0.7%。城镇新增就业45.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9万人,增长0.6%.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6万人,增长0.7%。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就业6.7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3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6%,比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处于十分复杂和严峻的状态.从劳动力供给看,"十五"期间,新生劳动力较"九五"每年多200万人左右,达到1400万人,城镇登记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目前已经达到1250万人,德尔菲(Delphi)法调查的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7%,处于失业警戒线上(参见莫荣"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达7%,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研究论坛>2001年7月5日第20期),农村富余劳动力为1.5亿左右.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并在相对减少,就业弹性在90年代下降到0.1左右,不到80年代的1/3,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改革深化必然产生下岗失业人员.因此,尽管经济增长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全国每年实际增加的就业岗位只有500-600万个左右.  相似文献   

13.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在促进就业中到底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对此各方说法不一。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企业既然是经济组织,就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促进就业则是政府的事,和企业不相干。这一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要将企业和促进就业绝然分开,也是不客观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化解失业矛盾.提出“系统包单位,  相似文献   

14.
周青梅 《青年论坛》2011,27(1):115-118
“十二五”时期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需要有新的思路。要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优先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增长惟一途径的观念,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结束W 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广大老百姓在美好的期盼中,又关注哪些社会焦点问题呢?失业就业高不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前提。一项调查认为,57%的城镇居民对此担扰,76%的农村剩余劳力对外出打工、寻找就业门路心里没底,有近五成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和找到满意的岗位感到渺茫,失业已经成为公众最揪心的头等大事。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劳动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仍有4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415万大学毕业生、16…  相似文献   

16.
政务了望     
我国将出台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表示: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特点,围绕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我国政府将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一政策框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5大支柱、6个领域、10项政策。第一支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就业总量,创造就业岗位。第二支柱是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创造就业岗位,优先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第三支柱是以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为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普陀区在部署落实今年市政府一号实事工程“万人就业项目”时,区机关专题开展“献爱心、送千岗”活动,发动全体机关党员干部群策群力寻找就业岗位,为解决下岗、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作贡献,把“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民风·资讯     
我国十年创造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在良好经济形势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共同拉动下,我国的就业规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从1994年至今的十年间,我国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8000万个。"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平均一年帮助300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现了再就业。"观察人士认为,我国就业再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得益于经济增长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双向拉动。从去年到现在的一年半中,全国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400多万个,比以往同期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工作。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解决就业问题,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劳动就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以来,江苏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增强社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方针,积极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1996年,全省新安置就业20.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9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集中在二、三产业就业,非国有经济安置就业的比重接近70%。失业保护和竞争、培训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全省共为59.4万失业职工及特困企业下岗  相似文献   

20.
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根据各国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统计,1993年全球失业者已达1.2亿人,加上7亿人得不到充分就业,这就使得全球劳动大军中,几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失业或半失业。 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全面就业政策,因此,公开的失业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原来处于隐蔽状态的企业内部失业,日益成为公开的失业;过去长期被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纷纷徙入城寻求就业机会;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目庞大,政府由此面临愈来愈大的就业压力。据估算,在1995—2000年间,我国现有的1.1亿国有企业职工和3600万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中,将有2000—3000万富余人员;现有3.3亿农村劳动力中,将有1500—2000万剩余劳动力需求就业机会;此外,6年间还将新增劳动力7000多万。仅此三项,平均每年需要创造4000—5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