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战略布局和重大政策,为我国胜利迈向21世纪确定了正确的纲领。《建议》提出,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司法、执法、普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经济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08,(20):I0001-I0001
改革开放以前,台州市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国家对我市投资很少,人民的温饱问题尚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央党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教授在3月22日《光明日报》的文章中提出:扩大内需,关键是要鼓励全社会进行投资。社会需求从哪里来?从投资和职工的工资来。如果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提高,投资办企业后职工失业和下岗率下降,工资水平上升,社会总需求就会大增,一些目前看来是过剩的产品也将会成为供求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产品。周天勇认为,增加就业,关键是要鼓励劳动者创业。过去我们将劳动者就业全部包下来,学生毕业全包分配,单位职工没有下岗,复转军人全部安置。这样,全民就等着国家投资办企业、办事业来就业,国家又没有那么…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一社会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要切实关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聚焦于推进社会的全面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解决好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创造力提升、社会道德环境净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厦的构建。在推动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视域下,要以文化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在思想精神层面,要关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识,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实践层面,要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0年,中原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唯一的文明城区,全区社会全面进步,居民文明程度较高。这里古韵悠悠,文化遗址较多,有仰韶文化遗址、龙山遗址、商代遗址和董寨周代文化遗址等。中原区在享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的同时,更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中心。辖区内有全市最大的群  相似文献   

7.
积极开展光彩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共武陟县委副书记许家盛发展光彩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光彩事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两年来,我县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9.
追求男女平等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线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男女两性的发展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两性发展越平衡,民族和整体素质就越高,妇女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们党把男女平等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充…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期待的过程中,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The national total output valueof the whole province in 2002 wasmore than 200.18 billion Yuan,10.8% more than that of the yeabefore. Among which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the first industry, thesecond and the third are 19.5 billion Yuan, 105.08 billion Yuan and75.6 billion Yuan respectively.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as developing generally, the in-dustrial economy operating with a high speed, the second industry became the major force of promot-ing of the economic growth.The total output v…  相似文献   

12.
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落实到农村来说,就是要忠诚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而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呢?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农民素质首先是深化农村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一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张启生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并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  相似文献   

14.
孙力 《长白学刊》2014,(6):24-28
政治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自身的发展目标上,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它的工具性价值,即它对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等的贡献和推动。社会主义的政治十分有效地推动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政治保障了现代化的稳定进程;社会主义政治创造了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体现了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三个方面对村民自治的作用予以评价 ,并认为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离不开村民自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切实落实的,就是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五中全会关于我国今后十五年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建议》的第九条中也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是十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根据有关统计调查资料,通过对珠海妇女素质的现状、妇女素质与就业、婚育、收入等方面关系的深入分析,试图探寻一条以提高妇女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要切实关注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聚焦于推进社会的全面改革。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解决好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创造力提升、社会道德环境净化以及全民族文化信仰大厦的构建。在推动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视域下,要以文化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着力点,在思想精神层面,要关注人的精神超越意识,将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目标;在社会实践层面,要直面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