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凡 《政府法制》2011,(4):39-39
有人曾总结说,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锁上,新中国有三件法宝,一件是边界问题谈判,一件是经济援助,还有一件就是"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近代,移民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保护海外侨民的合法利益成为清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907年,荷兰殖民者勒令荷属印度尼西亚华侨全体改入殖民地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双重国籍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公开、默认、有限的承认双重国籍,广大海外华侨也强烈呼吁中国放开双重国籍,修改国籍法。本文通过对移民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双重国籍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借鉴其他国家处理双重国籍问题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籍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中国天地会随着大量的华人移民流入正急需人力开发的新加坡.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华人秘密社会为广大华侨排忧解难,起到了"民间领事馆"的作用.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当地生存环境的挤压,华人秘密社会的活动在高潮与低潮中交替,其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从一个华人社会的互助性组织转变成新加坡社会的黑社会犯罪组织,其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一直遗害至今.  相似文献   

4.
王社民 《中国监察》2008,(12):28-28
四川汶川等地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物资,全国各地、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踊跃捐款捐物,国际社会也积极提供援助。目前,这些数额巨大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正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力与人民权利关系的法律,因而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二元结构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即在基本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是人民全体与管理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是管理主体与公民个体、社会组织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行政法律关系的二元结构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法与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是国家活动的人格化。而“国家是建筑在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矛盾上,建筑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上  相似文献   

6.
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库区移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对库区移民法律问题的研究尚处空白。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法律问题关系到库区乃至西部,甚至全国的社会稳定,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由法律明确规定和保护,为权利人享有权利所带来的利益提供了一个确切的范围,同时也为其他主体不侵害该权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警戒线。但法益性权利概念表明,在权利与社会观念相冲突、权利设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政策选择性保护和限制等场合下,权利也会蜕变为实质上的法益,权利的保护也可能会表现为“弱保护”。研究法益性权利问题有利于廓清权利损害赔偿的灰色地带,拓展权利救济的视域,从而促进权利保护制度的体系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法权的构成及人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权不是权利主体单方面的行为自由,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涉及与权利对应的义务人及义务,也涉及国家保护及救济的责任。法权有其特殊的构成。法权总是按自己的构成来回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如要转化为法权,也必须适应法权的结构特点。在人权的法律保护中,法权正是以其特有结构来回应人权要求的。法权一方面需要以基本人权为自己的内容和自己的正当性根据,另一方面,法权的实现又受到经验领域条件的制约。要能确保人权的实现,法权应当是价值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宪法权利本质论、价值论与实践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平辉 《现代法学》2004,26(1):7-16
宪法权利反映了民族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法治理念 ,它既是一种政治道德权利 ,又是一种针对国家的法律原则性权利。宪法权利既有使权利作为目标和手段的正义化和使社会政治制度秩序化的内在价值 ,也有满足宪法关系主体需要的工具性价值。宪法权利一方面依托宪法进行宏观实践 ;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权利构造进行各种具体权利的微观实践。我国的宪法权利反映了宪法权利的基本方面 ,也显示出在上述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存在的基础,是所有法律关系的核心。对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有义务必有权利,反之亦然。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丈化的发展进步,农民的权利义务观念从重义务变迁到权利与义务并重,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试论知识经济对法权嬗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主题,知识经济的主体性、知识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性、全球性特征,引发了知识经济时代权利地位的至上化、权利主体的多元化、权利形态的无形化、权利内容的扩张化、权利保护的国际化的嬗变趋势.正确分析并理性界定这些变化着的权利现象,确立权利至上的法律观念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既是知识社会主体利益保障的必然要求,也是以权利为内容的现代化法制建设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诉权法理研究论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诉权被无故侵犯常见于报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而对诉权的研究则相当薄弱,学界通行的诉权定义存在不周延之处。诉权就是请求法律救济的权利,是启动与延续诉讼的权利。它是一项与诉讼权利、应诉权、公诉权有别的权利。诉权的形式有民事诉权、行政诉权、刑事诉权和宪法诉权。诉权的内容有起诉权、上诉权、反诉权、申请再审权以及申请宪法解释权和刑事自诉权等等。在法治社会,诉权是高于实在法的道德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在社会进化过程中,诉权实质内容不断丰富,诉权形式逐渐多样化,诉权主体走向普及,人们在诉权面前实现了平等,随之诉权地位也从习惯的权利上升为宪法的权利与基本人权。诉权的结构可以从诉权的主体、诉权的对象、诉权的义务人三方的关系中去认识。这一特殊的三角结构使诉权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权利的特殊的社会功能:保障权利、控制权力、和平解决社会纠纷。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拟制性、平等性等特征。与集中统一的管理不一样,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治格局。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民等都是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体。从法学的角度看,这些主体都是法律拟制的产物,按照社会契约论都应以平等身份参与治理。以权力、权利主体作为依据,可把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主体分为官、民两类。以此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来构建法律关系,可以发现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的冲突、权利冲突构成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之维所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典型美国人》把儒家的人伦和个人主义看作是中国传统化和美国主流化的一对基本差异,并以此结构全篇,通过讲述华人移民张意峰及其家人由于语境的变化而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发生的改变及其后果,批判了“熔炉”模式下“典型美国人”的定义,提倡“美国色拉碗”式的多元化,主张华人移民在建构化身份的过程中,应该对东西化进行鉴别吸收,融合贯通两种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国际商事仲裁权的性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大主体、两大关系”是对国际商事仲裁结构的形象概括,纠纷双方当事人和仲裁庭这三大主体之间构成两大关系,即双方当事人的分裂对抗关系、仲裁庭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裁决服从关系。从这两大关系中可引申出国际商事仲裁权的两类性态,即程序选择权和社会司法权。权利性与权力性、契约性和司法性构成国际商事仲裁权性质的两对基本范畴,在历史进程和仲裁进程中展现出国际商事仲裁权性态的交互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利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民事权利由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权利内容诸要素构成。专利权的权利主体是依法取得专利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客体是被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权利内  相似文献   

17.
郭富青 《河北法学》2007,25(11):54-59
应然的法权关系中存在着"权利"与"权力"两种法权形态.权利反映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对称、互惠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力来自于法律,是凝结在法律中的人民权利,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权力本应从属并服务于权利.法权形态的异化导致权力权利化、权利权力化,形成权力与权利功能的二律背反,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权力及权力异化的途径是明确权力和权利的边界,加快民主法治的进程,建立法权关系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于范  刘惊涛 《山东审判》2003,19(6):80-82
一、权利冲突的构成要件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权利是法律设定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是法律创设或者确认的公民或其他社会团体对特定客体专有的支配自由度。也就是说,权利有一定的边界范围。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行使是权利人享有法律设定的边界范围内的自由。权利的这一特性表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生态权利的主体包括国家、自然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然而,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将后代人以及非人类存在物也纳入生态权利主体的范围之内。本文即从生态权利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对各类主体所享有生态权利的角度进行论述,强调了动植物、生态系统等等这些平时没有为人所足够重视的非人类存在物也应被赋予生态权利,法律应拟制其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哺乳权观念的法理依据是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上位权利是儿童健康权、生命权和食 物权,现实依据则是工业化、商业化条件下防止侵害儿童利益、遏制母乳喂养率下降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作为一项新权利,哺乳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应当把母亲和 婴儿视为互有冲突的联合权利主体,既确认母亲的哺乳义务,也确认母亲的哺乳权利。政府作为义务 主体应适当干预母婴关系,着力树立哺乳权观念、完善哺乳权立法、加强政策法律实施、加强平等保护和 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