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翀炜  张帆 《思想战线》2005,31(3):46-51
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是资料的搜集,又是典型的按照某种特定范式进行的理论生成活动。不同的田野工作会因其所遵循范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人类学调查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参与式观察法在人类学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并不具有普适性。知识是经验与理性的统一,简单的经验积累并不会带给人类知识的增加,人类学知识亦然。生活意义的多样性要求人类学对此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矛盾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与调查时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此密切相关;由此引发的多种方法论阐释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正是这些矛盾和困境,促动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向着日臻成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灵魂,传统意义上的田野调查的理想对象是原始、封闭、落后的族群.然而随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原始、封闭的族群已很难找到,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这种变迁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课题和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是以研究文化的现象为主的一门学科,如果将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那么法律人类学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法律人类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它的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视频观察法对法律现象的探讨的帮助是很大的。完善法律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对监狱这一特殊领域进行学术深描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艺术人类学的展开并不止于简单的对象(艺术)与方法(田野工作)的相加,"艺术"与"田野"在"日常生活"处相交,并因由二者各自的内涵特征而契合相生出独特的学术张力."艺术"是一个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解构、重构起来加以认识的术语;"田野"有着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和实地研究方法的双重内涵.人类学视域下"田野中的艺术"有两个认知向度:在"田野"--不同村落、社区--存续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实践,以及通过研究者的"田野"--"在当场"的体验、观察、访谈--而获致对于特定艺术实践的社会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整体性与形象性思维的影响下,在民族教育跨学科属性的背景下,在定性研究范式的助推下,田野调查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备受推崇。但研究者在运用田野调查进行民族教育研究时,仍存在以民族文化调查附上教育功能阐释为研究模式、以移植人种志的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模板、视田野调查为民族教育研究的必选方法等误区。于是需要在今后的民族教育研究中具备从田野调查中"走进去、走出来"的思维,实现田野调查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因地制宜,运用田野调查扩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得重新返回到人的问题上来理解, 人是在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构中完成其波动性的生命历程的。 对人而言是波动性的存在, 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结构化, 而对文化而言则是一种重构性。 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实田野,同时也需要线索民族志的问题解决, 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微信民族志的新文化书写。中国人类学家在这方面必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廖玉玲 《传承》2008,(4):90-91
近年来,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步成为史学家推崇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概述学界几位学者对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看法,并结合本人的实地调查,阐述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益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步成为史学家推崇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概述学界几位学者对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结合的看法.并结合本人的实地调查,阐述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王建民 《思想战线》2005,31(5):39-42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有鉴于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民族志反思所呈现出的不同研究姿态与取向,本刊特延请倾力关注此领域动向的高丙中教授为专家主持,于本刊今年第一、三、五期就“民族志经验研究”问题组织推出了一批专栏文章。值此栏目将告一段落之际,又得王建民、高丙中二位先生纵论民族志在其核心学科内的存在样态与意义,亦为本栏目之一小结。  相似文献   

11.
论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诸对矛盾与"主客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存在着诸对矛盾.首先时这些矛盾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参照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远-近经验"理论,从知识论的角度展示了田野调查中"主客住"研究模式及其相应的理论困境,认为研究者动态地调整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保持与调查对象之间自然的矛盾张力状态,扮演一种界于局外人与局内人之间的"中间人"角色才是处理田野调查诸对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2005,31(3):42-45
人类学视野下的村落研究所引起的争议,促使人类学者不断地反省和思考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回访"与"超越"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也是对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有益省思."回访"不仅仅是延伸了先驱者作品的学术生命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对过程中的社区进行新知识基础上的再诠释.而"超越"所展现的学术意义则不仅仅在于努力赋予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合法性,还在于在超越中使其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人类学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主要研究他者的法控制模式,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主要研究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文化模式对国家法的影响.法人类学研究的法控制模式主要是相对不发达地方的法控制问题,这种地方的法控制模式体系简单、原始性强.法人类学以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的资料为基础,力求材料真实可靠,理论源于实证材料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哲波 《前沿》2011,(21):158-162
黎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越发呈现出文化传承的困局;文章将从黎族自身、国家及"地球村"三个层面来对黎族文化传承之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诞生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经过100多年的沧桑历变,形成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不同历史时期相继产生的各家学派,都先后提出各自鲜明的理论学说,充实和完善着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有八个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人类学发展深具影响。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引起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化与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也存在着使用的局限性。犯罪人有很强的心理掩饰性,对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人的心理的测量实际上是一种间接测量,测得的数据是心理学家标定的数据,兼有客观性与主观性。量化研究如果不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有可能得出浅薄平庸甚至错误的结论。心理学研究应当以“人性”为基点,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实现量化方法与非量化方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徐黎丽  石璟 《思想战线》2005,31(3):52-59
米德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人类学家之一,她与本尼迪克特一起创立了美国的文化心理学学派。她的主要研究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搜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资料,研究文化和教育对儿童成年后人格形成的影响;二是用大量民族志资料来证实文化决定论,并提出了文化在儿童人格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将影视方法首次用于田野调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早期日本对羌族的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主,真正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爱知大学松冈正子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他们在羌族微观民族志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日本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羌族研究的梳理是为了便于我国研究人员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日本学者有关中国羌族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一步促进民族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丙中 《思想战线》2005,31(5):42-44
随着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民族志”逐渐演而为集方法与文体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此种复义性对应于其内涵构成因素的多元性,提供了反思讨论维度的多种可能性。有鉴于当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关于民族志反思所呈现出的不同研究姿态与取向,本刊特延请倾力关注此领域动向的高丙中教授为专家主持,于本刊今年第一、三、五期就“民族志经验研究”问题组织推出了一批专栏文章。值此栏目将告一段落之际,又得王建民、高丙中二位先生纵论民族志在其核心学科内的存在样态与意义,亦为本栏目之一小结。  相似文献   

20.
甘雪春 《思想战线》2001,27(3):82-87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批西方学者得以前往丽江,对纳西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们或与纳西族学者进行合作科研,或是直接进入纳西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对纳西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如杰克逊、孟彻理以及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西方年轻人类学家,他们在纳西族的宗教哲学、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