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绍忠 《思想战线》2011,37(2):73-77
女性主义经济学源于女性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碰撞和理论交锋。女性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关于性别的文化社会信仰对经济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从而使其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呈现出了男性中心主义倾向。女性主义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的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主张。老子对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进行了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哲学上的论证说明。老子的本体论集中表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超验信仰的支持;其辩证法集中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实践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经验验证;其认识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知识合理性论证;其价值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证明;其道德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哲学观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哲学观。认识论哲学观主张,哲学是人类以理性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并做出科学说明的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和真理的体系。认识论哲学观隐藏着深沉的生存论关切。现代生存论哲学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观进行了积极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陈燕霞 《前沿》2013,(5):50-51
精神家园是什么?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深思熟虑的揣摩,其实这是很难准确定义它的全部。精神家园是一种主体文化高度自觉的产物,也是民族独特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反应。由于精神家园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范畴,那么对个体性的精神家园进行概念的抽象是更加复杂的事情,笔者参阅了各家学者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体悟,将从本体论、生存论、实践论、价值论四个维度来阐释个体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应然”的价值论维度出发,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以人为本”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也是人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生存论维度在于人的本质不是先行规定的,而是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性生存获得的,马克思的生存——实践本体论转向,意味着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从伦理关怀的视野解读“以人为本”,亦即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探求人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系,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将人作为最高的目的和善。  相似文献   

8.
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将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器"。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既能促进民族法治理论体系的完善,又能对民族工作实践中呈现的具体问题作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双效合一"。鉴于此,文章立足法理学的研究视角,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动力论四个维度,试图架构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初步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批评的常用概念 ,现实主义的所指、渊源和适用范围应该重新审定 ,以恢复其有效性。文章分别从现实认识论、作家创作论、文学本体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11.
赵玲 《长白学刊》2001,(2):48-51
不同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解释框架不同,对自然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当包括自然本体论、自然认识论、自然价值论和自然伦理观.自然概念的历史演变根源于自然观的历史性变革,而自然观的变革,最终根源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的角度对具体科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 ,运用演绎、分析等方法初步阐释了文章学的合理性问题。文章学有具体的客观的认识对象 ,既合乎主体的目的 ,又合乎客体的规律 ,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兴趣和目的 ,且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真理性与价值性在实践中得到了统一和实现 ,因而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出发点,是存在于现实并且一刻也不脱离现实的人和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对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对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异化论走向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历史进程,但是,说剩余价值论是异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好,说剩余价值论是废弃异化论之后所采用的新提法也好,对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发展并无实质上的意义,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弄清楚从异化论走向剩余价值论过程中哲学演变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哲学变革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全面增强了人与社会的统一观。  相似文献   

14.
黄禧祯 《岭南学刊》2008,2(1):125-127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是一部把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融为一体、以哲学的审视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的著作。它对科学发展观探析的哲学理路,主要体现在: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演进;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展示了科学发展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视域;从认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视角,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结构;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上,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是西方独有的知识形态,它在终极确定性的寻求中,把自身区分为存在论、认识论、生存论等理论形态。这些理论形态不是一般意义的哲学部门或领域的区分,而是寻求终极确定性的不同道路。然而,建立在无限理性信念基础上的终极确定性只能是哲学的理想目标,它不会终止于某条思想道路上。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虽然开拓了新的哲学视域,但它仍需要存在论、意识论的前提。西方哲学是无限循环的论证结构。  相似文献   

17.
浙江精神是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激荡的产物。浙江精神是一个总体性观念,在本体论层面,表现为具有浙江特色的群体意识;在认识论层面,是浙江人民思维方式的体现;在生存论层面,是浙江人文化特质的独特表达;在价值论层面,是浙江人民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浙江精神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炼浙江精神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把握时代性与历史性、地域性与民族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哲学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面对这一课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即以意识问题为核心的认识论方法和以存在问题为核心的生存论方法。因为它们各自理论的偏颇,使这两种进路都不能够完成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解释的任务。马克思所开启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地反思了认识论方法和生存论方法,它用实践的观点建构起他者的存在,同时为理解和解释他者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晓红 《前沿》2012,(19):56-5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实践理解为一种“活动关系”,使实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认识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被赋予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辙的心性之学主要借助老子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易传》穷理、尽性、复命为纲领,贯通本体论、认识论与修养论而自成体系,具有糅合儒释道三教而又排斥儒家价值观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