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是当前工会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对于工会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性质和特色,决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容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内容。  相似文献   

2.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一条伟大道路和若干具体道路构成的道路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几个重大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而要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并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表现出了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的鲜明特征。始终保持这种道路自觉与道路自信,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比较优势,以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总体道路,它由四条具体道路汇合而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其根本性质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其内涵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之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统一,社会、个人、自然的统一,信念与实干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贡献,莫过于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路线和思想方法突出体现在:把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规律作为根本依据,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基本规律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人民作为主体力量,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有机统一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必须深刻把握这条道路的精髓和真谛,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理论、发展、建构三维度入手。理论维度是指导,发展维度是基础,建构维度是关键,三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的重大命题。坚定"道路自信",需要深化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5)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逻辑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门径和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卓越成就,验证了这一制度具有巨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经实践检验,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总结为十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进行探究和多维思考,为坚定制度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从中国近代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内在联系来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邓小平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实质上也为我们指出了把"两课"实践教学和现实国情整体的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追求。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及其剥削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的主体。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必然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主体认同需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梦"价值目标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在方法上,坚持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产生教育方法合力;在途径上,坚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客观的社会矛盾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生动的方法论榜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斯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的扬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性突破,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模式中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称;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和可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唯一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 ,她就领导着全国人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 ,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不是内容相同的概念,它们有着区别和联系.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进行理论的辨析,对于科学认识当今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和提升中国经验,改革和完善中国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提出的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提供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制度形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中国的继承、运用、创新和发展.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地位。新时期、新形势下,灵活掌握和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及时发现和高度重视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合理、流畅的中圆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实现路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