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政要人使用替身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希特勒?蒙哥马利?前苏联总书记安德罗波夫等都使用过替身?长期以来,关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使用替身的传闻也此起彼伏?有消息说萨达姆身体不好,但他却多次在公开场合长时间亮相,究竟是萨达姆本人,还是其替身,一直是个谜?最近,沙特《杂志》周刊带着这一疑问专门走访了曾任萨达姆长子乌代新闻秘书多年的阿巴斯,贾纳比,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萨达姆前顾问及参与为替身整容的有关医生?他们披露了萨达姆遴选和使用替身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替身不止一名 萨达姆是使用替身的始作俑者?替身的挑选工作极其机密严格,…  相似文献   

2.
早在4年前,媒体就曾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阴谋策划伊拉克内部发动政变,推翻萨达姆政权,但计划最终流产的消息。伊拉克方面一直对这一事件保持沉默。近日,负责摧毁这一策反行动的伊方情报官员首次公开了事件的真相。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萨达姆政权成了美国政府在中东的眼中钉,中情局几次试图暗杀萨达姆均未得手。直到1995年,中情局的特工才打入萨达姆政权的核心。于是,美国方面立即制订了一个代号为“梦境”的行动计划,准备在伊发动一场推翻萨达姆总统的“宫廷政变”。中情局就这一计划同巴格达的沙瓦伊将军进行接触,沙瓦伊是伊拉…  相似文献   

3.
10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副总统切尼承认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0月4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公开承认,“没有发现”任何显示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勾连的“有力证据”。这是他们迄今为止就此做出的最明确表示。然而,他们仍然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并抛出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作为伊拉克战争的新理由。迪尔费尔是美国负责搜寻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首席武器检查官,他在10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萨达姆不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自从1991年以来就不再制造这种武器,也没有能力制造此类武器,甚至…  相似文献   

4.
就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久,中国传媒曾报道:萨达以“全票”再次当选为伊拉总统。这比上一次他以百分九十六的选票当选为伊拉总统又高出了四个百分点,经高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这真是一个神话。然而,这个神话,仅仅经了一次伊拉克战争的检验,破灭了———大家看,面对推萨达姆政权者的进攻,萨总的“全票”不知道跑到哪里了,甚至连那些“忠于”的卫、敢死队们,也不见了忠心效忠。既然萨达姆得到了“全”,应当说明伊拉克全体国是拥护萨达姆和萨达姆政的。既然伊拉克全体国民是护萨达姆和萨达姆政权的,当说明在老美推翻萨达姆权时,伊拉克全体国民是…  相似文献   

5.
近来,中东地区出现一连串令人惊讶的新动向。叙利亚与以色列、利比亚与以色列、埃及与伊朗、叙利亚与土耳其等昔日“宿敌”打破坚冰,恢复“接触”。有人据此认为,后萨达姆时代正在到来,中东将重新洗牌;也有人说,中东形势正处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真     
瑞士 法庭判处摩萨德特112个月监禁。法新社7月7日报道,瑞士洛桑一家法院对化名为艾萨克·本特尔的以色列特工判处12个月的监禁,原因是这名特工两年前曾从事了一系列窃听活动。在本特尔被捕之前,瑞士警方曾于1998年2月逮捕了5名摩萨德特Xi,他们被指控在伯尔尼郊区的一座大楼地下室安装窃听装置。 “摩萨德”刊登广告招募间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7月30日在各大媒体刊登广告,吸引以色列青年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间谍行列。这次通过刊登广告招募间谍是由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亲自发起并批准的,其目的是为情报机构补…  相似文献   

7.
萨达姆被绞死,然而,他的“符号”意义会结束吗?最近,《中国日报》发表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的文章。文章认为,萨达姆虽被判绞刑,但他的“符号”永存。从2003年4月9日美军在巴格达街头将萨达姆的巨大雕像推倒,就已经意味着萨达姆时代在伊拉克已经结束。2003年年底当萨达姆被美军从地洞揪出来,满脸狼狈和胡子拉碴的萨达姆被暴露在电视镜头面前,原来还多少笼罩着某种神秘光环的萨达姆已经跌入尘土,已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伊拉克老头。  相似文献   

8.
短讯四则     
泰国逮捕6名缅甸间谍短讯四则据《曼谷邮报》1999年1月匕日报道,在缅甸部队准备展开旱季攻势,围剿泰缅边境少数民族游击队基地之前,却有6名缅甸间谍被泰国边境部队逮捕。泰国军警搜缴了他们携带的3支步枪、l支手枪和众多的子弹。被捕的6人是杨竹的手下,杨竹是缅甸情报工作的一个队长。仰光当局派遣他们到泰国境内是为了搜集泰缅边境少数民族游击队基地及其活动情报,以利缅军旱季军事围剿行动。以色列又欲刺杀萨达姆短讯四则1999年1月17日的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说,去年12月以色列曾精心策划了一项暗杀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美一退休军官被指控向前苏联出售情报美国司法部门6月14日宣布,曾在德国担任情报头目的美国退休军官乔治·特罗菲莫夫因涉嫌向前苏联出售情报已被逮捕。特罗菲莫夫上校是一个俄罗斯政治移民的儿子,曾在陆军预备队服役35年。据称,他从1969年成为在纽伦堡的美国情报部门的负责人起,直到退休前的1994年,一直向克格勃提供情报。摩萨德悄悄救国宝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5月7日报道,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眼皮子底下将一批犹太教的珍本古籍悄悄地偷运出境。据悉,这批珍本古籍至少有扣卷,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堪称…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内阁6月23日正式批准在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控制区之间建立安全隔离墙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大致”沿着1967年以巴边界(即绿线)从南到北修建总长360公里的隔离墙,隔离以色列本土与约旦河西岸地区。第一阶段总长约110公里,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其余240公里需时两年。工程投资上亿美元。在当前巴以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以色列推出这一计划自然是火上浇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4,(4):35-35
阿布格莱布监狱位于巴格达以两约30公里处,建于上世纪60年代。监狱的大门内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可以使用致命暴力”。在萨达姆执政时期,这里曾是关押萨达姆反对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4,(3):79-80
2004年对美英两国领导人来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由于布什总统和布莱尔首相涉嫌使用了虚假情报来兜售伊拉克战争计划,又无法出具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这正是发动战争的“合法”借口)的证据,都陷入“伊拉克门”的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1,(24):15-15
为了抗议房价过高,以色列青年在特拉维夫建起一座由数十个帐篷组成的“帐篷城”。他们还计划,接下来在其他城镇建起更多“帐篷城”。  相似文献   

14.
刘顺 《半月谈》2003,(16):79-82
来自乡村的强权总统 1937年4月28日,萨达姆出生在巴格达北部提克里特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萨达姆这个名字在伊拉克并不很常见,它的阿拉伯语原意为“坚定不移的战斗者”。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他成了伊拉克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领袖。  相似文献   

15.
利比亚为他降半旗 2006年的最后一天,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他在12月30日被绞死,这一世界媒体中极为轰动的事件,在世界政治中却表现得相当平静。一些国家表达不满,但语气都不重。欧洲只是表示反对死刑本身.一些阿拉伯国家对行刑的时机强烈不满,因为目前正是穆斯林喜庆而神圣的宰牲节。只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公开称绞死萨达姆是“荒谬的”,并宣布利比亚全国降半旗表示哀悼.从30日到31日,世界媒体更多在讲述萨达姆跌宕起伏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黄培昭  谷棣 《思想工作》2005,(10):46-46
2003年12月13日,蓬头垢面的萨达姆被美军从地洞中掏了出来。美国驻伊拉克最高行政长官布雷默在次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兴奋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抓住他了。”当时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人们似乎因萨达姆的被俘而看到了一个“民主、和平的伊拉克”。但两年来,伊拉克枪声依旧、政局烽烟不绝、民众不断伤亡,驻伊美军也是损失惨重。就在这种背景之下,经过精心准备的对萨达姆的“世纪审判”终于敲定10月19日开庭。  相似文献   

17.
王连志 《半月谈》2003,(18):80-82
巴以关系最近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使人不能不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命运产生担心和忧虑。今年4月底才就任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9月6日宣布辞职。当天下午。以色列战机袭击了加沙城内的一座公寓,致使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受伤。亚辛随即宣称,以色列人和以总理沙龙将为暗杀事件付出高昂的代价。9日,以色列境内连遭两起自杀性袭击,有60多人伤亡。以色列总理沙龙11日晚召集安全内阁特别会议,决定“原则上”同意驱逐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并要求以国防军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阿巴斯辞职以及巴以之间以暴易暴的再次升级无疑使“路线图”计划面临严峻挑战.也使中东地区局势更趋紧张。不过,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观察。笔者认为,巴以局势至少目前不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月2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以色列,并在当天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谈问题举行会谈。这是克里上任11个月以来,第11次出访中东,频率之高超过所有前任。克里就此调侃说,“自己是去圣地上班”,可见,美国对中东依然“情有独钟”,中东问题仍是美国外交事务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徐刚 《今日广西》2008,(8):43-43
93岁高龄的以色列老人莎拉·罗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久前。记者驱车来到耶路撒冷市郊的一栋公寓.探访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莎拉蕾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1949年.莎拉从上海回到以色列,此后她与丈夫埃利亚胡·罗森伯格长期负责以色列总统府的摄影工作。先后为5位以色列总统拍照。堪称是以色列历史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两个转变”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曾祥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