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报载,海南省某单位最近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里参观,让官员们亲身“体验”一下贪官们在囹圄中生活。据说,官员们看了之后触动很大,回去后纷纷表示要洁身自好,不敢再腐败。说实话,我对这一招的效果乐观不起来。想一想这几年,每年被判刑的贪官多达万人以上,处死刑的也有数百人,连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高官都给毙了,但一些贪官们该贪照贪,该捞照捞,指望官员们到监狱里走一趟就不敢再贪,也实在小看贪官们的胆量了。贪官凭什么胆子忒大,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腐败的严重后果?非也,他们胆大妄为的根子在于我们监督上的疲软和执纪上的松弛。贪官们腐败…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3.
水风 《廉政瞭望》2010,(5):15-17
“贪官脑门上又没有写着一个‘贪’字。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会想法设法来掩盖自己的腐败行径,用种种马甲来保护和伪装自己。”采访中,四川省纪委一名资深办案人员说。  相似文献   

4.
锐辞     
贪官色官的腐败歪理 细数贪官色官的腐败理由,不一而足,"没有最牛,只有更牛"。它说明一些官员"官念"扭曲、信仰迷失。不单是"贪官"这样,"准贪官"也是这样,他们的"后备军"不乏类似思维,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综观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贪官的背后多有一个“贪内助”在帮助官员受贿或者直接受贿,以至于官员腐败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倒下一个官员,其家人,尤其是妻子也难逃其责,双双甚至更多的家人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的贪官,大都善于伪装,竭力把自己粉饰成“清官”形象。他们说起话来,满口的仁义道德,但干起事来,却是一肚子男盗女娼。明代有个贪官明明想大捞一把,却指天发誓说:“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但不久,有人送来百金行贿,他说已发过誓,假惺惺地不收。行贿者知其心思,便说:“请将此金纳入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此语正中贪官下怀,便欣然收下,从此来者不拒,一律笑纳。随着时代的演进,当代的贪官较之其前辈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们说起腐败痛心疾首,抨击时弊义正辞严,但实际上这些人不过是一群“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的  相似文献   

7.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广州举办讲座,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贪官们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后,洪昭光说:“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相似文献   

8.
一位长期从事反贪工作的人说:“找到贪官情人,往往就能对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起到突破作用。”原因有三:一是如今被查处的贪官绝大多数养旮睛人;二是找到了情人就能顺藤摸瓜,毕竟贪官的情人不是官场老手,反侦查经验少;更主要的是,如今的“情色腐败”呈现一个新动向:越来越多贪宫的情人主动参与腐败官员的受贿,我将其称为“情人主动参与受贿型”。  相似文献   

9.
成语之最     
佚名 《廉政瞭望》2007,(6):60-60
贪官是“演员”。特别会表演,其表演艺术天才往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台上是一套,台下是一套。嬉笑怒骂,对于贪官都是雕虫小技,他们还有“大智慧”,即以为能够伪装一生。  相似文献   

10.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拒绝"庸官"     
庸官与贪官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群人,很多官员就是从平庸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有些庸官的危害可能更甚于贪官。因此,必须像治贪那样治“庸”。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划入“庸”的范畴“,庸”根据其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哪些层次,对于不同程度的“庸”该如何处罚?这些应当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惟其如此,官员才会有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2.
善良的人们总认为大多数贪官原本都是廉洁的,只是因为他们不懂法纪,加之地位的变化,一时头脑发热,没有把握好自己,才跌入了罪恶的深渊。这也许是社会对那些贪官的“宽容”和“误解”,因为他们廉洁奉公的外表,只是他们巧妙伪装的假象。历数原湖北省副省长孟庆平、原吉林省省委秘  相似文献   

13.
第二部分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最烈的腐败 第四章 贪官发迹之谜三: 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 (一)"官场关系学",其"学问"博大精深 对于贪官发迹,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如今的一些贪官会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为什么在一些地区和单位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腐败→升官,升官→腐败"?为什么一些劣迹斑斑的腐败官员常常被"带病提拔"?为什么现在的反腐败工作会如此艰难?为什么相当一些干部群众对腐败官员的监督失去信心?……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贪官们善织"关系网",借用"关系网"来搞腐败,依靠"关系网"来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4.
汪苏娜 《党课》2009,(7):70-72
10年前,曾有人对16名腐败官员做过跟踪调查,当时他们平均年龄41岁。10年后,16人中15人得病,不少人是癌症,病死的有6人。无独有偶,巴西一个医疗机构调查了583名贪官和583名廉洁官员。10年随访的结果是:贪官60%以上患有癌症、脑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而廉洁官员患病率只有16%。面对如此巨大的健康差异,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官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有少数贪官为了伪装自己贪婪的本来面目,逃避党纪国法的制裁,竟也学起演员的“表演术”。与演员相比,他们的表演技巧并不逊色,可谓五花八门,奇招迭出,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但假的真不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这些善于“表演”的贪官们的基本特征,尽管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能欺骗一些人,但终归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认真解读时下一些贪官的“表演术”,撕开他们的画皮,防止被其“表演术”欺骗,是当前我们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课题。贪官的“表演术”知多少?演员表演什么样的角色,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确定,而贪官的表演则着眼…  相似文献   

16.
李铭葵 《党课》2006,(5):44-46
为什么有些贪官能隐藏那么多年,甚至边腐边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反腐败机制的缺失,也有许多人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的冷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些贪官非常善于用假象欺骗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是在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人格、良心,最后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但是贪官们可不会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贪官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而叹为观止。有人对此作了一番研究,总结出贪官十大腐败假象,以期人们能够透过贪官的画皮看到他们丑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在很多腐败官员的背后,都有私企在推波助澜。即“大款”傍贪官、贪官傍“大款”已成为权钱交易的一个新现象。官员与私企老板之间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狼狈为奸,这除去个案的特点外,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现有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着某些缺陷。因此,解决官员与私企老板相互利用问题,避免出现权贵阶层的滋生蔓延,除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外,关键的一点还必须从发展的角度,从推动和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真正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改善政府对私企的监管、服务方式,通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和制度,从根本上寻求解决“贪官与私企腐败同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可 《党课》2011,(7):76-78
前不久,一份权威报告揭露:在被揭发出来的腐败官员中,比例最高的案发方式为“由他案引出”,占到60.44%;被举报的占25.27%;存在失踪、出逃等行为异常的占4.4%;另有9.89%的其他案发方式。在统计中,被举报而落马的高官数量占到了1/4,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他们的情妇举报的。据调查,贪官中95%的人有情妇,由于这些情妇掌握大量的腐败证据,由此,有人甚至提出可以依靠贪官情妇反腐败。  相似文献   

19.
贪官们有不受贿的时候?有。—些贪官在特定场合不仅不收钱,而且拒贿时“声色俱厉”,显得“正气凛然”,这使他们赢得了“清廉”的美名,也为他们披上了遮蔽贪婪真面目的外衣。“什么人的钱碰都不能碰,什么人的钱可以照单全收;收钱必办事,否则会坏了‘规矩’;办不成时要退钱,否则会坏了‘名声’。”在这些贪官的内心往往盘踞着一种可怕的“另类诚信”准则,他们“信守”这些准则,腐败行为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是一个索贿受贿及拥有不明财产来源近千万元的贪官。在定远这样一个农民人均收入仅2000多元的全国重点贫困县,陈兆丰之所以贪而不倒,直至成为腐败的“大鳄”,据说与他很讲  相似文献   

20.
人文荟萃     
□“削权养廉”才是治本之策旅美学者傅红春为中国反腐败开出的药方是:削权养廉。“高薪”难以“养廉”。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正常收入低下。而且,“高薪”的标准如何确定?以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腐败案例,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再高的“高薪”也填不满他们的贪欲。“严刑”也难以“养廉”。任何投资者,如果有高回报诱惑,那么再高的风险,他也会铤而一试。对中国官员来说,腐败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的收益,严刑却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逃脱的。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权力太大。所谓“削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