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把空间遥感监测技术应用于减灾,对我国减灾工作重心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防御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然灾害具有频发、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决定了要实现高效的减灾工作必须做到各种监测手段相结合,对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我国是世界上因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减灾需要科学理论和技术,应该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角度全面开展灾害研究工作。这是我们对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先生进行专访后得到的信息,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肩负明天、关注未来的执着。  相似文献   

2.
范一大 《中国减灾》2013,(17):10-13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加大,灾害形势非常严峻,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持续增加,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科技计划实施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有效提升了国家灾害科学管理水平,大大增强了地方防灾减灾能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信息化已经紧密融入各行各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景来 《中国减灾》1994,4(3):66-66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减灾天气预报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上的天气图看见地球上哪里有云,哪里在下雨,哪里有台风,这些都是气象遥感卫星的功劳。不仅如此,随着新型遥感卫星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评估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1993,3(4):54-5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破坏性强,危害面广。气象、洪水、海洋、地震、地质、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七大类突发性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减灾工程,开展减灾、防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测、报、防、抗、救较为完整的灾害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灾害风险不断加剧,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卫星遥感作为大范围、全天候、动态监测灾害时空变化的高技术手段,在灾害管理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导航定位等空间技术获取和处理得到的空间数据,在各个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和延伸,灾害管理对它的应用需求也日益迫切和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为加强自然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初步建成了由两颗光学星和一颗雷达星组成的减灾卫星星座。  相似文献   

8.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兰惨剧渐行渐远,但教训之深刻令人难以忘却。痛定思痛,我们依旧担心类似的悲剧是否会重新上演?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为什么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愈加昌明的今天,一次局部山洪会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我们到底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我们究竟有多少教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农业又是自然灾害风险很高的产业。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每年农业生产都会遭受巨大损失,农业生态坏境也受到破坏。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给农业生产和农业减灾研究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其他领域的灾害相比,农业灾害具  相似文献   

11.
周萍 《中国减灾》2012,(15):8-11
李德仁出生江苏书香门第,爱国、治学、助人是家训,从小聪敏好学,求学之路却充满坎坷,好在人生路上终遇良师,大器晚成,成就卓著。特别在以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来。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汶川大地震救援期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有效把握灾情.及时准确地开展了各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女性对受长期气候变化或灾害影响的自然资源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她们可以在减灾工作中大有作为。将社会性别融入到减灾中会使防灾减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社会性别提上减灾日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减灾:困局与出路——城市地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9·11”事件、中国的 SARS、印度洋的海啸……,这些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造成的伤害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密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国内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特别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2005年5月25—26日,“首届中国城市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及国际合作等众多焦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现予摘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9):6-7
在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本刊特邀请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谈谈对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教育、减灾技能培训、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以期对领域内相关人员在进行防灾减灾工作时起到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栗燕杰 《中国减灾》2013,(13):42-43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有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优良传统,防灾减灾法制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法制取得的成效总体上,我国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的成绩斐然。据笔者统计,涉灾法律行政法规已超过170部,可谓洋洋大观。既覆盖到各种常见灾害种类,如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火灾等,也涉及新型灾害类型,如生物灾难、核事故等。既涵盖了灾害应对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也涵盖了灾害救助、赔偿补偿和恢复重建各  相似文献   

17.
吴弢 《中国减灾》2014,(3):46-49
正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37%。2012年底,四省常住人口2.290983亿人、地区生产总值74564.96万元、财政总收入11119.43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92%、14.36%、9.4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四省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携手构建、共同打造"中三角"——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得到中央的支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推动"中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高  相似文献   

18.
金晓霞 《中国减灾》2011,(13):28-29
今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担并主持完成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在京发布。同时,另一部受人关注的减灾图集也悄悄出笼。这部图集,详细标明了应用遥感技术对主要自然灾害风险的监测情况,包括水灾、旱灾、滑坡和泥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环境减灾卫星工程的建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遥感监测业务体系已发展成我国防灾减灾重要的支撑业务。  相似文献   

20.
庞陈敏 《中国减灾》2014,(11):10-15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严峻形势.适应救灾应急工作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民政部于9月23—26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了全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人员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在23日举行的开班式上.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庞陈敏结合近一两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践,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老问题和新难题,并对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本刊选登了部分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