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建国前夕,中美双方曾有过建交谈判。当时美国一方面逐步拉开与国民党政府的距离,一方面伸出试探的触角谋求与中共建立新的关系。国民党政府撤逃了,而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奉命留在解放了的南京,他的秘书也多次给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写信,想“看看中共动向如何”。这些举动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我们认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此,周恩来特地委派曾是司徒雷登学生的黄华出任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出面与司徒雷登会谈。黄华表示新中国愿…  相似文献   

2.
刘肃勇 《侨园》2012,(5):66-67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浙江杭州,其父林顿·司徒是奉命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首批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带着新婚妻子玛丽·霍顿一起来到中国. 司徒雷登幼年在家里领受启蒙教育,1887年12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度假,即留在美国亚巴拉马州莫比城,进入公立小学插班五年级读书,寄住在姨母家里.小学毕业,顺利升入同一城市的中学.  相似文献   

3.
李兴濂 《各界》2008,(7):66-67
我们这代人是从毛选四卷里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里认识司徒雷登的.毛泽东是这样写的:"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冯远理 《各界》2011,(5):31-31
今年4月,我来到了无限向往的北大燕园。来到这里,主要是想拜祭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的一个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在中国政治、文化尤其恒教育领域有着巨大影响的人--这个人就是创办了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付小青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交往,不仅和双方对日作战的战略意图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各自对待中国革命的立场以及对前途的看法密切相关。因此,既有“欢迎美国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热烈,又有“别了,司徒雷登”的冷清收场。一、愿与美...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今天未名湖畔的北大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旧址,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司徒雷登的遗愿就是能将他的骨灰埋在燕园,历时数十年,几经周折,这个简单的遗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如果说燕京大学已在近一个甲子前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未名湖是北大所在地,“北大之父”、举世敬仰的蔡元培校长归骨北大,应该是没有问题了。遗憾的是多少年来,多少北大校友、知识界人士不断呼吁,同样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程可超 《党政论坛》2002,(11):45-46
杰克·韦尔奇在担任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 行官(CEO)的二十年中,公司的市值增长30多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全球第一CEO,他写的《杰克·韦尔奇自传》(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被称为一部CEO的圣经。渴望成功的人们,争相学习和效仿他的成功经验和经营之道。因为从事各行业的人们,可以从中取得启迪,提高自己的品质和修养,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尊重人,人就是一切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有多处用不同的文字,概括他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信念,即要尊重人,重视人,人就是一切,要以人为本。他以…  相似文献   

9.
叶浅予 《各界》2010,(7):85-86
著名画家叶浅予的一生曲折传奇,特别是在恋爱婚姻上,更是可以拍成一部可看性极强的电视连续剧。就在他80岁的这一年,他开始了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的写作。在这本传记中,他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写他的婚姻生活。叶浅予一生经历了几位女性,除了原配夫人,其他几位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舞蹈家,一个是电影明星。  相似文献   

10.
马勇田 《党政论坛》2014,(12):26-27
美国《时代》周刊编辑理查德·施坦格尔于上世纪90年代,因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而与这位传奇人物结下不解之缘。他总结出八条曼德拉的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于1984年出版,并获得了法国享誉最高的龚古尔文学奖,而且畅销全球,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情人>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描述了一个白人少女与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男人凄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杜拉斯笔下的中国男子风度翩翩,富有而大方,充满了魅力;却始终面目模糊,给人留下印象的是他的胆怯,他的沉默和他坚忍而热烈的爱.试从处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之间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来分析杜拉斯所虚构出来的这个中国情人形象.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和50多个地方电视台曾播出过电视连续剧《异国漂泊记》。该剧是根据郭光甲的自传《我童年的辛酸和壮年的挣扎》改编的。郭光甲,系旅居日本的华侨。《异国漂泊记》的播出,使他的名字在中国为不少人所知晓。郭光甲旅居日本,主要是以开餐馆为生。今年流火的七月,在大连,郭光甲向笔者讲述了他旅居日本开餐馆50多年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3.
母亲去世已经35年了。最近,在翻阅组织部门退还她生前写的文字材料时,我们看到一份母亲写给组织上的自传。自传是1951年1月27日写的。从自传中了解到,母亲原名叫邓静真,参加革命后,改名叫“叶彦明”和“叶明”,大约是在1935年考入开封女子中学,她的英语老师是王实味。这让我们感到吃惊和意外,母亲怎么会是王实味的学生呢?而且母亲走上抗日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实味的影响。带着好奇,我们走访了昔日开封女子中学(今天的开封第25中学),也走访了当年曾在开封女子中学读过书,后来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从她们零散、不完整的记忆片断中,了解到了王实味在开封女中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自传记忆是关于自我信息的记忆.从视觉角度理论、情绪报告模式理论研究自传记忆提取中情绪缺失现象,并进一步探讨情绪缺失的机制.最后,指出自传记忆情绪缺失未被察觉是因为当前情绪的覆盖,以及提取样本的偏差,并对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幸童年萨科齐1955年1月28日出生于法国首都巴黎,是一位移民后代。4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家庭。由于他的名字带有明显的外国人特征,使他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歧视和嘲笑。童年时的不幸遭遇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独立和自强的性格,希望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十分强烈。他在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不是想成为总统,但我必须成为总统。"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研究》2021,(2):F0003-F0003
《毛泽东自传》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7月来到陕北访问三个月后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的一部分。据1937年11月8日上海黎明书局发行单行本《毛泽东自传》广告“本书是毛泽东先生亲向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氏的口述生平事迹的忠实记录,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原文在亚细亚杂志上分四期发表,经本社译出并在《战时旬刊》中连续刊出。”该书记述了毛泽东同志从诞生至革命早期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脉络,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  相似文献   

17.
陆嘉宁 《党政论坛》2014,(16):52-53
给省长写信的李敦白 相较而言,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外国学者,通常知道如何在中国“恰当行事”。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92岁的李敦白住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福克斯岛上。李敦白第一次来中国是在二战期间,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投身解放事业;当他在人生下半场时返回中国,他希望帮助中美重新建立起一种联系。他固执地认为,这是晚年的他对这个国家应该负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赞歌,是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称颂、爱戴和怀念。  相似文献   

19.
日前得列一本《湖南长郡中学抗日时期校友通讯·杨少岩老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专辑》,才想起杨老师已经诞生一百年了,可是他的音容笑貌还依稀如在目前。1947年,我考进了长郡中学念高中。杨老师是教务主任,兼教我们班的数学。我在口述自传中曾经简单地记下了对他的回忆:“据我看来,杨老师几乎能够背得出《范氏大代数》:我们只要问他第几面第几题,他不用翻书就知道题目,马上给你解答起来。每堂课开始,杨老师一面讲授一面板书,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一块长长的黑板分成三栏,到下课铃响,他正好讲完一个单元,黑板也刚  相似文献   

20.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