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 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 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身伤害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之我见郭乾坤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  相似文献   

3.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 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 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二、问: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  相似文献   

4.
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答如下: 一、问: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关于名誉权纠纷的起诉应如何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二、问: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来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以及机关、社会团体、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一般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答: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  相似文献   

6.
徐军 《中国律师》2008,(3):69-71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行为缺乏直接规定。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侵权法基本原理的规定,通常认定新闻侵害名誉权须满足以下四个构成要件:损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当事人名誉受损害的事实、新闻损害名誉权行为与当事人名誉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不能以真实性作为名誉侵权违法性认定标准 在实践中,名誉侵权行为的违法性特征表现形式纷繁多样,需要确立更为具体的评判标准。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根据不同情况对侵害名誉权行为违法性的认定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解答》的第7条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第8条规定,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第9条规定,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除了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以外,《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又从民事的角度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民法通则》对这种权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来实现的,如果公民的名誉权遭受他人非法行为的侵害,民事权利主体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保护,但是,由于《民法通则》实施的时间不长,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还缺乏审判实践经验,因此,本文就人民法院如何正确审理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作些初步探讨。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不外乎两各方式:一种是侮辱,另一种是诽谤。侮辱与诽谤,实际上包括两种性质相近又有所区别的行为。侮辱是指用丑恶言论或举动对他人进行不堪入耳的辱骂或以其他形式公然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答如下: 一、问: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关于名誉权纠纷的起诉应如何进行审查? 答:人民法院收到有关名誉权纠纷的起诉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予受理。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裁定不予受理;对缺乏侵权事实坚持起诉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意践踏公民人格尊严的惨痛教训,从民事立法上对公民、法人名誉权保护的新规定,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成果,对于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维护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以来,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批涉及名誉权纠纷的案件,其中有一部分是因报刊杂志和记者发表文章引起的侵害名誉权纠纷。对此,人民法院本着既要支持和保护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又要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名誉权不受侵害的原则,严肃执法,秉公办  相似文献   

11.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类案件如何鉴定、赔偿,在实践中有颇多不同的认识,影响到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正确及时审理,也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性。本文拟就此类案件的伤残鉴定与赔偿作一探讨。  人身损害案件的伤残鉴定  人民法院受理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主要有伤害赔偿、交通事故赔偿、劳动事故赔偿、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人身保险赔偿和国家损害赔偿等。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些案件时,都涉及伤残鉴定问题。我国现已实施的伤残鉴定标准主要有:国家技…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91,(2)
1987年1月1日,民法通则实施以后,人民法院开始受理有关荣誉权的案件。在审理这类新型案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将探讨荣誉权的范围、侵权主体、审理程序、赔偿损失等问题。荣誉权和名誉权的区别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依法取得的荣誉称号所享有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权利。审判实践,容易把荣誉权与名誉权相互混淆。两者虽然同属于人身权,但是,荣誉权属于身份权,名誉权属于人格权:其明显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荣誉权是某些取得优异成绩,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荣誉  相似文献   

13.
工伤赔偿案件,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数量较多的案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目前此类案件审理的立法滞后,人民法院处理标准难以统一,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为此类案件的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就此类案件审理中的几个相关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审理报刊载文引起的名誉权案件中的几个问题崔玉林,孙辙审理报刊载文侵犯名誉权案件,不同于审理一般侵犯名誉权案件。报刊宣传效率高,辐射面广,刊载的文章内容常常涉及“名人”,容易形成“热点”产生名人效应,引起不同反响。在尚无新闻法可遵循的情况下,审理好此类...  相似文献   

15.
在人民法院审理受贿案件中,经常碰到被告人的供述与证人证言或书证、物证等证据材料互相矛盾的情况。笔者现就审理此类案件如何核查确认证据作些探讨。 所谓核查确认证据,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受贿案件中,对起诉机关的指控证据或下级人民法院已经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由于名誉权案件是较新型的案件,法律规定不尽完善,如何审理这类案件,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必须掌握侵害名誉权的构成条件.(一)具有侵权行为认定,即有违法性和特定的指向性,这是审理这类案件的中心问题:(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三)在客观方面形成了侵害事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 ,名誉侵权案件正逐渐成为我国法院受理的一类重要的民事案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民法院受理该类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 ;二是许多名誉侵权纠纷案件的社会影响较大 ,普遍受到新闻界和公众的关注 ,譬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与记者张林之间的两件名誉侵权案 ;三是名誉权纠纷案件审理的技术难度较大。我国公民保护名誉权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 ,我国有关保护名誉权的法律制度也已较为完备 ,体现在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各部门法中 ,但诸如许多规定都是原则性问题 ,给法院审理此案带来技术性难度 ,尤其是…  相似文献   

18.
名誉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不但公民有名誉权,要受到法律保护,法人也有名誉权,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使那些任意侮辱、诽谤他人名誉,而又未达到犯罪程度的人,也有法可囿.近年来,有关名誉权纠纷日益增多,据上海市二十二个区、县人民法院不完全统计,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六个月中,处理要求保护名誉权的信访就达二百三十余件,其中已立案受理的四十一件,并已审结了三十二件.通过这些案件的审理,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尊严,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改进社会风气、促  相似文献   

19.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人的名誉。这是我国民事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法人名誉权予以确定。随着民法通则的实施,人民法院受理和处理了大量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但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必要的研讨,笔者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侵害名誉权的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第101条),人民法院受理的侵害名誉权方面的案件日渐增多,司法实践提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根据什么认定侵害名誉权。本文拟就此作简要论述。侵害名誉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有四条: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根据也就是这四条,其中一、二两个要件是最主要的根据,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至于其它两条要件或两个根据的讨论,另作专文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