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译自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雅各布·S.哈克(Jacob S.Hacker)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教授保罗·皮尔逊(Paul Pierson)合著的题为《赢者通吃政治:美国的公共政策、政治组织、顶层收入的直线上升》(原文刊登于美刊《政治与社会》2010年6月号)的文章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作者指出,美国赢者  相似文献   

2.
美刊《美国行为科学家》(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9年11月号刊登了瑞典哥德堡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罗斯坦(BoRothstein)题为《建立政治合法性——选举民主与政府治理的质量》的文章。作者指出,通常人们认为,建立选举民主是形成政  相似文献   

3.
2007年8月号的《比较政治研究》(第40卷第8期)发表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雷伊娜.莫斯利等人撰写的题为《向底线赛跑还是攀登顶峰经济全球化和集体劳工权利》的文章,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工人权利的影响,认为外国直接投资一般会产生“攀登顶峰”的积极影  相似文献   

4.
美刊《政体》(Polity)2000年第3期刊登了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阿方索·J.达米科(Alfonso J.Damico)、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M.玛格丽特·康韦(M.Margaret Conway)与爱荷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桑德拉·褒曼·达米科(Sandra Bowman Damico)合写的文章《政治信任与不信任的模式:民主政治中公民生活的三个片段》。  相似文献   

5.
美刊《亚洲事务》2002年第1期(第29卷)刊登了德州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爱丽(Aie-Rie Lee)与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商业管理学院教授杨·U.格拉苏勒(Yong U.Glasure)合作撰写的文章《韩国的政治犬儒主义:是经济因素还是价值导向因素?》。该文旨在解释在韩国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正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是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与政治学系教授,著名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代表作有《正义的中断——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再分配,还是承认?——政治哲学对话》、《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等。弗雷泽是最先提倡关注美国福利国家彻底性别化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C.利伯曼(Robert C.Lieberman)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与公共事务系教授,《改变种族界线:种族与美国福利国家》(Shifting the Color Line: Race and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一书的作者。美刊《外交事务》2011年1/2月号刊登了其题为《为何富者愈富——美国政治与第二个镀金时代》的文章。该文认为美国激增的不平等并不是市场力量的自然产物,而是政府政策的转变所导致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保守主义者在美国的政策制定中占尽优势,摧毁了罗斯福和约翰逊的政治遗产,开始了"赢者通吃"的政治游戏,导致了富者愈富的恶果,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文章主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译自美刊《每月评论》2012年3月号上刊登的文章《严重的社会不平等》(The Great Inequality),作者迈克尔·D.耶茨(Michael D.Yates)系该刊副主编,著有《为什么工会如此重要》、《威斯康星的起义:工人的反击》等著作。文章在分析了美国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罗林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埃瑞克·舒茨(Eric A.Schutz)在社会不平等问题上的权力理论。舒茨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人们面临的限制条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限制条件根源于权力,权力会  相似文献   

9.
美刊《比较政治研究》2010年6月号刊登了耶鲁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皮埃尔.F.兰德里、狄波拉.戴维斯与香港大学教授王石如合作撰写的文章《中国农村的选举:没有其他政党参与的竞选》。作者根据对30个农村选区698名选民的微观调查结果指出:如  相似文献   

10.
罗素·哈丁(Russell Hardin)是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对政府的信任》一文选自《信任与治理》(Trust and Govern-ance,Valerie Braithwaite and Margaret Levi,ed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一书。该文认为,信任在根本上是一种认知观念。信任他人或不信任他人,需要对他人拥有某种认知上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里夫·德里克教授现任职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他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及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有《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等。德里克教授是美国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性人物、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的权威学者。在本文中,阿里夫·德里克教授对雷默先生提出的“北京共识”进行了批判性讨论,并就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认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应该抛弃民族经济的一体化、自主发展、政治和经济的主权以及社会平等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民主期刊》(Journal of Democra-cy)2008年10月号刊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学院教授米切尔·A.奥伦斯坦(Mitchell A.Orenstein)撰写的题为《后共产主义福利国家——贫穷、不平等与民主》的文章。文章指出,共产主义福利国家传承了独特的制度遗产,其基础是全民就业和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福  相似文献   

13.
英国《全球伦理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 期发表了美国卫斯理大学哲学系教授史蒂芬· C.安格尔(Stephen C.Angle)题为《我们必须选择自己的领导人吗?——中国的人权与政治参与》的文章。该文认为在当今中国,一种改革了的民主集中制形式而不是竞争性的多党民主制能够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在中国简单地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多党民主制完全有可能导致一种极为不公正的结果。该文还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继续坚持平等和社会公正是很必要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亚历山大研究所教授、芬兰马克思协会主席维萨·奥特宁对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学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的意大利学者马塞罗·默斯托的访谈,经作者授权发表。默斯托认为,MEGA2为我们开启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摩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其学术专长为政治学理论,特别是正义理论和民主理论以及分裂主义伦理等。她的著述包括论文《我们时代的正义》(1990)和专著《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2001)以及《民族、国家和边界:多元伦理理论》(2003)等作品多种。其中的《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曲牛律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8月出版,精装本,全书272页,分两大部分.共八章。该书的书评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罗纳德·贝纳撰写,书评发表在今年一月号的西方伦理学权威杂志《伦理》上。下面就是罗纳德·贝纳教授对玛格丽特·摩尔的《民族主义的伦理之维》的评析。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政治     
阿兰·巴迪乌(Alain Badiou,1937—),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受过数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关注哲学、政治及现实问题,是巴黎高师哲学教授,并任当代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模式的观念》、《矛盾理论》、《主体理论》、《哲学宣言》等。在这篇文章中,巴迪乌教授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对政治的关注被概括为“公正”。这个词是哲学的,是有条件的,受政治的制约。而哲学用以指出政治的可能真理的“公正”,其实是所有平等政治国家和社会所包含的不稳定内容的哲学名字,国家与公正无关,它对公正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刊《中国政治学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查尔斯.E.齐格勒题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能源的制约,这种情况已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文章还论述了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非洲和拉美的能源外交,以及中国通过多边组织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将通过参与多边组织和其他论坛的方式与其他石油消费国进行合作,这将缓和中国外交政策中冲突性的一面。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日…  相似文献   

18.
正乔尔·S.米格代尔(Joel S.Migdal)是著名美国政治学者、华盛顿大学亨利·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早年师从亨廷顿。20世纪70、80年代,当现代化理论在美国比较政治学界逐渐式微后,国家回归学派和历史制度主义兴起,米格代尔在这个大潮流中进行了调整和反思,提出了"社会中的国家"的研究路径,对"国家中心主义"提出了建设性的挑战。《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1988)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2001年,他在《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  相似文献   

19.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系琳娜.汉森副教授通力合作的《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一书,①经由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精心翻译已正式在中国出版。该书对中国学术界的启示,并  相似文献   

20.
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于1996年10月来我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沃尔兹教授于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和从事研究,1971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学会理事等职,并于1987—1988年度出任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沃尔兹教授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外交政策与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和《核武器的扩散》(1995)等.其中《人,国家与战争》、《国际政治理论》等书迄今仍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在沃尔兹教授讲学期间,我院研究生谢鹏曾就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对他进行了学术性专访,下面是两次访谈的记录。为便于读者深入了解肯尼思·沃尔兹的理论观点,本期还发表了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与新现实主义理论》一文,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