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建南 《学习月刊》2014,(24):41-4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素质提出的一项新标准、新要求。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监狱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培育、强化和运用法治思维,才能不断提升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发展。一、法治思维对当代监狱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培养有利于保护村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当前,农村"两委"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着法治信仰缺失、法律知识匮乏、法治能力欠缺和守法意识不足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两委"干部文化素质水平低、人治思想影响、监督规范虚设、违法利益驱动。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治培养要加强教育培训,改善法治环境,规范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3.
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政领导干部在法治思维培塑、法治行为养成和法治氛围的形成等方面达到的程度,是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现代化的生成路径中,法治思维属于认识论问题,法治方式属于方法论范畴,法治氛围则属于环境因素。所以在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领导干部现代法治思维的生成、领导干部法治行为方式的养成和多方发力促进法治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的政治领导本领,要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这五种思维是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领导干部思维能力提出的总的、全方位的要求。其中,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思维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在工作中能否掌握和运用法治思维,是广大党员  相似文献   

5.
在法治视阈下健全改进工作作风常态化机制建设,重点应该做到领导垂范,以法治意识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调整结构,以法治思维改进党风纠风效能的功能;规范机制,以法治方式加强督促检查与反馈测评;聚合力量,以法治路径创新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依法治国,建设廉政的法治环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必将在依法反腐上取得新进展,成为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的重要节点。完善法律体系是法治反腐的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培育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重要意义,走出一些认识误区,要在理论学习与法律知识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廉政文化、总结别人及自己的过去得失、领导工作实践及监督检查中努力培育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武 《理论与当代》2013,(12):17-18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历史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发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同时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加强法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服务和保障对象,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将实体、程序法中所涉及的程序正当、证据确实充分、刚性约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法律激励等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转化运用到行政机关管理服务工作中,让领导干部养成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调查研究、严格制度执行、惩戒适中、激励适度等"法治式"思维并践行其"法治式"方式,将有效推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0.
杨曼 《兵团党校学报》2015,(1):13-15,2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论断、新举措、新观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适应我国法治建设从器物到观念的转变,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应正确处理好党法、权法、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同时从树立法治理念、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相似文献   

11.
《唯实》2013,(5):29-32
以创新思维探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由此可见,"党委领导"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社区党组织在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选择,创新驱动发展是基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环境下更好地推动创新发展,必须遵循法治的路径,一是要树立法治思维。二是要强化法治方式。三是要树立风险意识。首先,要以法治思维审视和定位创新驱动。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底线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性思维,它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是依法治国理念的体现,是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是顺应社会管理的需要。我们要明确法治思维的涵义,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当前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提高领导干部个人法治思维能力和加强改善法治环境,通过外部制度环境影响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促进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来治国理政。  相似文献   

14.
艾杰 《学习月刊》2013,(24):47-47
检察机关如何在履行职责中推进法治建设,是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的重要课题。对此,谷城县人民检察院近经过多年工作实践,为检察机关服务法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较有成效的路子。一、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公正的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近三年来,谷城县检察院院通过依法办案,强化监督,不断促进法律秩序的建立,为本县的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法治意识的确定和提高,是我们走向法治中国的思想基础,而其中党政领导干部法治意识的提高程度,决定了我们真正实现法治的速度和深度,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4,(21):31-32
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处理好法治与改革的关系,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在广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任务,这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普遍得到提高,但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人治思维仍然存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囿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压力,加之法律的局限性使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因此,必须提高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增强法制宣传和培训实效,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用法治思维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为加快发展系好"安全带";用法治思维厘清发展思路,让安全工作站在"合理位";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给领导干部打好"预防针",才能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用法治思维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为加快发展系好"安全带"。法治思维就是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责任意识。现在很多安全生产事故的出现无不与这三种意识缺失或不到位密切相关。规则意识就是严守规范,遵守准则。法治思维的首要原则就是严格按照规  相似文献   

20.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提升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当前,乡镇干部的法治理念薄弱、法治思维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新形势下,要想使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夯实基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及法治教育培训;二要抓住根本,重视法治实践,强化基层锻炼;三要把握关键,促进法治文化建设,改善法治环境;四要强化保障,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