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代日本,继所谓“维新三杰”、“维新两卿”之后,领导维新事业、运筹国家大计者,当首推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其情形可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①。若以“维新双雄”称之,亦无不可。而在伊藤1909(明治42)年被刺身亡之后,作为维新元老而位高望尊、身系国是者,则又当独推山县有朋。山县有朋(1838-1922年,天保9-大正11年)一生历孝明、明治、大正天皇三朝,不仅是日本从近世到近代大转换期的历史见证人,而且是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近代,他上承维新一代,下接大正一朝,出将入相,肩负重任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在内阁更迭之际,拥有任命内阁首相大权的天皇,不直接指定继任首相,而是就首相人选咨询于一些特殊集团,这些集团将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奏荐给天皇,再由天皇降旨给被奏荐者,命其组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产生继任内阁首相时的奏荐机制。首先从制度层面分析这种奏荐机制何以能够产生和存在;进而分析参与奏荐的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重臣等势力的构成及性质;并依据不同时期参与奏荐的主体的演变,将奏荐的历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阐述。通过奏荐产生内阁首相是近代日本有别于其它国家的一种政治现象,体现了近代日本天皇制非立宪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平成时代落下帷幕。围绕明仁天皇退位问题,天皇本人、安倍政府和日本国民均面临不同困境,政府表面上尊重天皇和民意,实际上不得不在天皇、保守势力和民意之间做出妥协;国民尊重天皇但又回避讨论象征天皇制问题;明仁天皇强调尊重战后宪法和皇室传统,同时又不断做出有违背宪法和皇室传统嫌疑的行为。各方重视的都是所谓的"民意",却有意回避了日本国民支持的是天皇个人还是象征天皇制这个根本问题。民意应该被尊重,但不应该被有选择地利用。象征天皇制作为战前日本国体的延续,不仅关系到象征天皇制的未来,也关系到日本的未来,是天皇、政府和全体国民三方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德川时代是日本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确立了日本现代之前的自我秩序,奠定了日本现代文化的基础。 石田梅岩(1685~1744年)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日本心学的创始人。心学运动是日本宗教和道德运动,对于日本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有贺长雄是明治时代第一批宪法学者,他率先撰文质疑权威学者穗积八束的绝对主义君权说理论,两人关于明治宪法阐释的一场笔战被视为"天皇机关说"首次论争。为此,有贺长雄作为早期理论贡献者本应具备资格纳入"天皇机关说"学派,但通过深入考察两人的观点分歧和制宪主张,却发现其理论还是更接近"天皇主权说"学派。而且,有贺长雄在华担任所谓宪法顾问期间,不仅在中国受到民权派的指责,还被日本学界"天皇机关说"代表学者副岛义一撰文批驳,由此表明其理论与"天皇机关说"学派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又难以归入"天皇主权说"理论阵营,因此,在近代日本宪法学派视域下,其理论堪称别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新民周刊》2019,(1):73-73
岁月匆匆,转瞬又到岁暮。2018年,是日本“平成时代”最后一年,2019年日本将采用新年号。日本政府规定,2019年4月30日现任明仁天皇退位,5月1日,新天皇即现任皇太子德仁继位。届时,日本年号更新。平成是近代后日本第四个年号,共历30年(1989-2018)。近代的前三个年号分别为“明治”44年(1868—1912...  相似文献   

7.
1999年3月9日至12日,在日本千叶县举行的食品博览会上,韩国泡菜名声大振,深受日本顾客尤其是女顾客的欢迎。据韩国农业产品商贸公司负责人介绍,博览会开始时,公司计划出口签约额为8千万美元,但到博览会结束时,实际签约额竟达到8千5百万美元,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计划数。博览会期间,韩国展台,每天举办两次泡菜料理演示会,来观看和学习的顾客挤得水泄不通。在日本女顾客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多吃韩国泡菜皮肤会增强透明度,更富有弹性。一传十,十传百,韩国泡菜大受欢迎,竟成了“美容食品”。据一位对韩国泡菜情有独钟的日本女顾客…  相似文献   

8.
《皇室典范》是基于宪法制定的天皇皇位继承等有关皇室事务的法律。明治时代出于建立天皇专制主义政权的需要,于1889年颁布的《皇室典范》结束了皇位继承混乱无序的历史,作为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最高法规,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新宪法制定的新《皇室典范》,天皇的地位和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但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依然沿袭了明治《皇室典范》的基本原则。这一战后改革不彻底的后果,束缚了皇室的发展,也是当今日本皇室出现继承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虽然日本国体在二战前后呈现的内涵迥然不同,但从天皇在宪法体制中的地位及作用均能够得以体现。二战前,日本国体作为法政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确立的法理依据及内涵,集中体现为明治宪法有关天皇总揽国家统治权等神权地位相关条款。二战后,日本政府坚持所谓战后国体未改的阐释,将日本国体概念与战后宪法确立的象征天皇制绑定,使天皇的象征形象塑造直接关联所谓战后国体的内涵变迁。通过考察天皇在战前和战后两个宪法体制中的地位及作用,可知近代以来天皇在国家政治生活的角色作用与日本国体的关系犹如一体两面,两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1939年5月,鉴于诺门坎事件的教训,日本关东军及驻蒙军加快了"蒙疆"防共特殊地带的建设。在这个背景下,德王以就任"蒙疆联合委员会"总务委员长为契机,连夜密议取消察南、晋北伪政权,建立包括察南、晋北在内的"蒙古自治国",并派人到东京进行活动。在此之前,驻蒙军为了笼络德王,一度打算应允德王的"建国"要求。日本人让伪蒙政权的日籍参议中岛成藏教德王学习天皇怎样迈八字步,并给德王做了一套天皇和溥仪那样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发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拥有1亿多人口,但其姓氏的数量却达到了二十几万,可谓世界称奇。我国的姓氏发展也是历史悠久。可以说姓氏与我们每人都息息相关。那么拥有很深文化渊源的两国在姓氏的发展上又是否存在什么异同呢?二者又各自存在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日本姓氏和中国姓氏的发展历史。一、两国姓氏各自的发展历程(一)日本姓氏的发展历程1、氏与姓的产生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  相似文献   

12.
明仁天皇希望"生前退位"的意向,给日本社会带来极大的震动。明仁成长于战争年代,是战后和平宪法下即位的第一位天皇。明仁天皇即位以来,一直坚持维护和平宪法,履行象征职能,发挥了日本天皇和皇室的特殊作用。明仁天皇希望"生前退位"主要是由于高龄化导致的健康原因等。虽然"生前退位"在法律和程序上都非常复杂,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明仁天皇希望可以借此建立更为符合现代的象征天皇制,保持皇室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  相似文献   

14.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量过剩资本的冲击是引发泡沫的根源泡沫在一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大量过剩资本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使这些资产价格猛涨的现象。7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进入低速增长期,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但资金供应却没随资本的减少而减少,这部分剩余资金便被用于金融、房地产投资和相互持有。从表1中,我们可以从日本大企业资金需求和资金供应的表中略见一斑,到1988年资金供应远远超过了资金需求将近一倍。而且八十年代后,日本一直保持强劲的出口优势,贸易盈余不断扩大,也造成了国内资金额增加。见表2,日本贸易盈余到1990年…  相似文献   

15.
正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日]山折哲雄/著熊淑娥/译2015年2月/33.00元日语"死生观"的表述将死用在生的前面,言外之意是"接受死亡即是向生,生即是对死的觉悟。"日本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认识"死亡"的?本书追溯日本人遗骨崇拜的源流,通过对死亡与丧葬礼仪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不乏天皇的事例,揭示了日本人生死观的特色。此外,作者对天皇生理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差异的考察也为王权及其继承的视角增添了新意。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重大变化,作为政治一环的外交自然也不例外。在战前,天皇从未踏出国门参与外交活动。然而,在1975年昭和天皇访美之后,"天皇外交"成为了日本战后外交体系的重要环节,带动了政、官、财、民的全方位对外交流,逐渐形成有规律性的"范式",在改善日本与其他国家关系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战后"天皇外交"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必须予以警惕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活跃在明治末年至大正时期日本文坛之上的女性作家田村俊子,站在日本近代女性写作的源头,通过《女作者》一文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为写作而殚精竭虑、痛苦煎熬的“女作者”的生动形象。在本论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从“写作”与“表演”的时代共性这一新的视角切入,将重点放在“女作者”的创作过程和其作品的文体特征,并将同时代的文坛、社会背景等纳入视野之中,来探讨“女作者”是如何在男性作家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论证作为发声主体的“女作者”在写作上的局限性和打开写作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1993~2008年间,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德川幕府末期,面对西力东渐的挑战,幕府已经无力维持其坚守祖法的外交"定制"。公家、幕府与强藩分享了外交主体资格,日本式"天下"体系与条约体系同时存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外交革新一度将重点放在了实现外交一元化的努力上。"天下"体系被完全摒弃,外交主体统一到天皇名下,外务省以天皇"专命有司"的形式行使着外交职能。随着日本参谋本部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外务省的外交专权被打破,参谋本部任意解释军务的范畴,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事实上的外交职能。此外,大陆浪人也在体制之外通过民间管道从事外交活动,进一步导致了明治政府外交决策权与职能的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