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8年春,在全国抗战形势严峻、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来临之时,汉口一群热爱文艺的孩子组成了“七七少年剧团”。他们演出剧目,散发传单,慰劳伤员,抢救难童,宣传抗日救亡的身影活跃在武汉三镇。武汉失守,他们踏上流亡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重庆,终在北碚寻得定所。其间,生活艰苦,环境险恶,不变的是他们对于自身使命的坚持与绝不懈怠。  相似文献   

2.
在咱们天津蓟县,活跃着一支常年为农民演出的评剧团。他们深入基层,扎根农村,送戏下乡,平均每年下乡演出达300多场。他们创作出的《巾帼长城》《山村日月明》《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等优秀作品,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他们就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的天津评剧院三团。  相似文献   

3.
刘钢 《廉政瞭望》2013,(20):62-62
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应该说,金色大厅在维也纳的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演出也不乏精品。不过,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媒体、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贵阳某中学86届同学搞了一个毕业20周年同学会。班主任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国外、省外归来的同学操着一口纯正的贵阳话,而在贵阳生活工作的同学的贵阳话却是南腔北调。这不由让人们忆起都德的那篇《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