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6,(3)
正1月19日,两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汇聚了两岸多家文博考古机构提供的代表性唐三彩文物45件(组),其中,包括台北历史博物馆的10件(组)。一批"分离"66年的唐三彩文物跨越海峡重逢。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表示,此次将分藏两馆的旧藏三彩器同时展出,是一次历史性的重逢。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7)
正3月9日,由苏州丝绸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瑞庆祯祥——清代织锦珍品特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来自台北历史博物馆的52件清朝织锦珍品参展,展品分为清代蜀锦、云锦、织金锦和绒类织物。展览会上,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文博界的交流不断加深,大陆的博物馆藏品曾  相似文献   

3.
林上元 《黄埔》2014,(1):41-41
正自2010年以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已连续举办4届,成为两岸黄埔同学和亲属深入交流、密切感情的重要平台。今天,来自两岸的黄埔同学及亲属、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人士紧扣"两岸情·中国梦"这一主题,围绕"孙中山与民族复兴"、"黄埔精神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专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7)
正国台办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两岸和平发展就可以得到维护。只要对两岸关系及两岸城市交流有正确认知,我们对两岸城市交流持积极、开放态度。自"5·20"以来,台湾新当局及蔡英文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中"核心内涵,致使两岸官方联系机制停摆。尽管如此,两岸城市交流、民间交流依旧如火如荼。8月22日至23日,"2016台北上海城市论坛"如期在台北举行。知名学者高希均先生致辞,台北市副市长邓家基先生、上海市市长代表沙海林先生发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9)
正"5·20"后,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面临重大考验。同时,全球及两岸经济的深刻变革与转型态势,也使两岸经济关系面临市场动能转换、产业步入新竞合阶段、利益分配复杂化等新问题,两岸经济关系步入"深水区"。未来两岸经济关系走向将面临政治与经济的叠加影响,面临空前挑战。首先,两岸经济关系不确定性升高,必将对台湾经济形势及未来转型升级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近期内,两岸均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两岸经济合作本应是发挥两岸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40年来,作为两岸和平发展见证者,参与者,我欣喜地感受到两岸关系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江泽民对台"八项主张"、胡锦涛"两岸和平发展"及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等一系列对台方针指引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岸交流硕果累累。两岸先后从"小三通"实现了"大三通"并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人员往来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7.
王茹 《台湾研究集刊》2007,(3):19-26,43
随着两岸交流交往20年来的累进累积以及祖国大陆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居留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越来越多,从原来以"台商"为主向多样化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出现了所谓的"两岸族",这对两岸社会及两岸当局的政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这些"两岸族"在大陆的生活、融入状况及其在两岸的联结功能表明他们是两岸沟通的桥梁。当然,目前"两岸族"的一些微妙心态和两岸间的一些形势表明这种沟通的功能还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9)
<正>今年是两岸开放民间交流三十周年,为图文并茂展示两岸民间交流成果,我会拟举办"纪念两岸交流30周年——两岸一家亲"图片展等系列活动。为丰富活动内容,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照片、书信及老物件等实物。征集内容(一)能够反映两岸隔绝时期,两岸同胞来往、思念、渴望团聚的照片、书信及老物件等;(二)能够反映两岸交流三十年来重大历史进程的照片、书信及老物件等;(三)能够反映两岸交流三十年来两岸民间交流的照片、书信及老物件等;(四)能够反映两岸同胞共建家园的照片、书信及老物件等。  相似文献   

9.
正5月15日,由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旺报》与凤凰网共同主办的第8届两岸征文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旺报》借"两岸征文"的栏目,以"台湾人看大陆"及"大陆人看台湾"为主题,征集两岸民众的投稿,以民间个人真实经历、切身感受,写下对彼此最直接的认知,令台湾读者得以更了解大陆,也加深了两岸的交流及互动,得到两岸读者热烈响应。此届征文从500篇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3)
正从福建东南广播公司获悉,由该公司联手两岸电台举办的2016两岸电台春节大联播节目已制作完成,将从除夕开始,在两岸50家电台播出,让两岸听众在猴年春节透过电波"福来福往"。两岸电台计划采制200期、1000分钟的节目,于猴年春节期间在两岸50家电台同步播出,并通过网络电台及新媒体客户端扩大传播效果。这已是两岸电台第十度开启"两岸广播春节联播"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2021,(8):47-48
正7月8日,两岸现代农业合作高峰论坛在江苏淮安举行,两岸政、商、学界300余名代表出席开幕式,就有效推进"农林22条措施"等惠台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深化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主题鲜明嘉宾云集本次论坛由两岸企业家峰会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及综合合作交流推进小组、中小企业合作及青年创业推进小组领导,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6个国家部委及江苏省、淮安市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2.
正两岸一家再续前缘海峡盛会又创辉煌第十届海峡论坛已于6月11日闭幕,台湾各界80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海峡论坛以"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为特色,成为了两岸民间基层交流,两岸乡亲共叙乡谊,两岸青年共话未来等各个层面展开深层互动的平台。被外界认为"迄今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泛、涉及范围最广的民间交流盛会"。其品牌效应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王建民 《台声》2010,(1):37-39
<正> 今年两岸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台湾当局开放"陆资入岛",基本上实现了两岸双向投资与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然而,与大陆台商返台投资、收购、兼并及上市热潮相比形成反差的是,受台当局有关政策与经济环境影响,"陆资入岛"进展缓慢。因此实现真正的"陆资入岛"与两岸双向直接投资的平衡发展,仍有待两岸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3月31日,由民革中央举办的"两岸青年共修抗战史同走抗战路"座谈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新党主席郁慕明及专家学者、抗战将领后代等两岸嘉宾与会。郑建邦致辞表示,推进两岸共修抗战史的工作,必将有利于两岸同胞从全民族利益高度弘扬抗战精神,必将有利于在当前形势下持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必将有利于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程朔 《台声》2014,(5):66-66
<正>4月25日,第四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及香港金融合作新机遇"为主题,来自两岸及香港的政府官员、金融界人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300余人参会,就两岸及香港金融合作、产业升级等进行交流。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最高顾问陈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  相似文献   

16.
台情扫描     
《两岸关系》2021,(9):39-40
正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破坏两岸关系、升高两岸对立近1个月来,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继续破坏两岸关系,升高两岸对立,谋求"法理台独",插手香港事务等等。升高两岸敌意,渲染大陆"威胁"。蔡英文在接受日媒专访时称,"近年来中国在亚太区域显露极大企图心,为地区和平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月29日,第五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在榕城福州举行。本次论坛以"两岸族韵·中华一家"为主题,旨在通过探讨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渊源与传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岸一家亲"理念,揭露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图谋,并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探寻可行路径。本次论坛由国台办新闻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全国台联及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指导,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台湾《旺报》共同主办,福建省闽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合作"等设想,预示着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将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方向。"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对今后五年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政策与设想。在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与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是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自2008年国民党重执政权以来,两岸开启以"和平发展"为主轴的两岸协商新时代,为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及制度化经济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础。在两岸关系逐步迈向和平发展的时代大潮涌动下,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继续扩展,两岸贸易不断发展,两岸间货物、资金、信息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值得乐观期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两岸族"台胞的现状,指出其参与营造的"两岸生活圈"在两岸间织造了绵密的社会连带网络,有助于两岸民间社会的联结、沟通及互信的建立、深化.重点在吸收西方社会身份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本土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中国人的"我们"的观念,探讨"两岸族"在社会身份定位上的特殊之处,特别指出其不是自外于大陆人和台湾人.而是在其间生成既有差异对比又有联结沟通功能的中间群体,是在"重叠的认同"中将两者都视为"自己人",这有助于两岸民众在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汇流成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互信互赖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