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华  吴新原 《政法学刊》2000,17(1):71-72
本文就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尸体面貌辨认照相中对尸体面部肤色的调整,伤痕、残缺部位的修复和在尸体面貌辨认相片拼接中的应用以及处理后的尸体面貌辨认相片在公安刑侦系统内部局域网上的应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徐志标 《法医学杂志》2005,21(4):308-309
侦查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受毁损的无名尸体,此时寻找尸源无疑是一项首要的任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面貌复原已经由传统的二维描绘、三维雕塑向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计算机模拟组合像描绘等方面推进[1]。然而,由于作者可结合办案经验、自身绘画素养以及对人面貌的直觉进行描绘,因此传统画像具有电脑无法达到的优点[2,3],笔者近年来多次受邀对受毁损的无名尸体进行面貌复原,结合检案实践谈点体会。1受毁损尸体成因及分类尸体受毁损有自然形成、意外事故形成、人为因素形成等三种类型:自然形成的情况有尸体腐败、尸体干燥(干尸)、…  相似文献   

3.
选用30具成尸,在头面部设34个测量点(中线上14、侧面20),测了各点软组织的厚度;观测了眼在眶中的位置、眼裂的内外径、外耳厚、上下高、前后宽及纵轴斜向前下方的角度、口裂的宽度和上下唇的厚度、外鼻的上下长,鼻底的宽,鼻尖的高和鼻孔的口径等,为面貌复原、整容、头面部软组织损伤后的整形修复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汉族成年女性头面部X线正位片76例,侧位片32例以及人像照片56例中眼眶与眼睛的形态学特征的测量统计研究,分析提出了眉毛与眼眶、眼外角点与眶外缘、眼内角点与眶内缘、筛窦壁及骨鼻腔等的位置关系及分型特点,并对眼眶指数、眼裂指数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部分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应用超声波检测活体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CTS-5型超声波诊断仪对82例中国汉族不同年龄组(18-60岁)健康男,女性头面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力图为国人面貌复原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强辉 《刑事技术》2010,(3):51-52
笔者从事刑事模拟画像工作多年,运用该技术协助省、内外公安机关侦破了一大批重、特大案件,近年尝试对无名尸体的相貌进行画像复原,运用复原画像结合其它特征信息,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大范围的查找,对获取的信息,运用DNA技术进行排除、认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无名尸身源查找工作的迫切要求,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越来越引起刑事技术部门的重视。笔者主要从事刑事记忆画像工作,曾多次利用计算机为无名尸进行颅像面貌复原,积累了点滴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不同方法测量面部软组织厚度(FSTT),为我国北方汉族成年人的颅骨面貌复原提供方法及数据支持。方法 收集123名北方汉族成年人(男性64名,女性59名)的颅面部薄层螺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初步选取38个颅骨标志点;对所有受试者标志点的软组织厚度进行三维测量,随机选取其中50例进行二维测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分析不同性别、年龄、BMI对面部软组织厚度的影响。结果 配对t检验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的数据相关性均> 0.7,30个标志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显示,有13个和35个标志点分别在不同性别和不同BMI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6个标志点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测量方法会影响面部软组织厚度的测量结果,我国北方汉族成年人面部软组织厚度受性别和BMI影响较大,受年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9例沈阳地区汉族女性(年龄范围为17~19岁),头面部侧位X光片上的鼻尖点及其与颅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X光片上所测得的数据,在IBM-PC/XT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推定沈阳地区汉族女性(17~19岁)鼻尖位置的回归方程。其回归误差在2mm以内的占71.43~77.55%。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是目前法医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该研究中颅骨特征和五官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多,要研究颅骨和五官的相关性,首先要建立大样本的活体颅骨和面貌的三维测量数据库。利用活体薄层CT数据进行研究,既可以重建颅骨,也可以重建面貌,因而可以更好的研究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中的应用。方法利用粗糙集等数据挖掘的算法 ,从中发现事先未知、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结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具有共性问题的刑事案件侦破领域 ,可以对该类案件发生的规律、模式进行比较系统的描述和较好的预测。结论为公安机关迅速侦破案件提出高效的、实用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公安机关的尸体检验工作多由1名法医独自承担,工作强度大,耗费体力多,待到尸体解剖检验结束,整复尸体外观缝合切口时,使用指捏三棱针方法缝合,因单一重复性缝合过程长,导致持针手指疲劳无力,甚至发生手指抽筋现象。加之缝合过程中不可避免沾染到尸体血迹和油脂,加重的油腻感使手指把握缝合针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发生针尖扎伤手指的情况。现通用的医用缝合针明显存有针尖钝,针体软弱易变形的缺陷。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使得看似简单的缝合过程变得困难而不能顺利的完成。我们对缝合工具进行了改良,自行设计制作了“尸体缝合回钩针”,应用于实…  相似文献   

13.
1人像面貌自身存在差异的客观性 模拟画像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头面部,包括发型、脸型、额、眉、眼、耳、口、鼻、下巴等器官。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人像面貌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差异点[1-3]。本文就皖东地区的人群作为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14.
国人头面部软组织厚度的MRI测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磁共振成像(MRI)方法对498例(男274,女224)中国汉族人头面部31个标志点(正中线16,侧面15)的软组织厚度分7个年龄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国人(汉族)头面部软组织厚度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厚,大约在45~59岁最厚,60岁以后又开始变薄;男女性头面部软组织厚度有性别差异,在大多数测量点男厚于女,在19个测量点中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个体因素对颜面上下部软组织厚度有不同影响,下面部软组织厚度受个体因素影响较上面部大。  相似文献   

15.
命案的发案率是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预防、控制和侦破命案,历来是公安机关工作的重点,也是公安刑侦部门的主要职责,而在命案侦破中,最初最重要的环节是现场勘查,现场勘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案件能否侦破。刑事技术人员对命案现场的勘查与分析包括对现场血迹、尸体以及尸体周围相关事物的勘验、检查及相关信息获取后的分析,是破案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水中尸体的硅藻检验结论是判断死者是否溺死的重要依据之一.微波消解-真空抽滤-扫描电镜法硅藻检验已经成为水中尸体案件的常规且相对可靠的检验方法,相关内容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实施.该类案件的检验结论通常表达为:水样,尸体的肺脏、肝脏、肾脏、骨髓中检出某种硅藻和硅藻含量.但受死者的死亡过程、水样的提取方法和检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7.
在公安部提出“科技强警”发展战略的大好环境中,在武汉市公安局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武汉市公安战线上活跃着一支刑事科学技术队伍。近6年来,他们立足于刑侦业务需要,在承担日常大量尸体检验、物证鉴定、微量物证检验工作的同时,还坚持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上下功夫,持续不断地开展业务培训和科学研究,大胆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和新方法,积极拓展刑事技术应用领域,为省、市内许多疑难案件的侦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并荣获武汉市公安“科技先进集体”称号。这支队伍就是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处的法医、化验大队。该队现…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17日在某市的一水域里发现两块人体的断臂,经法医检验此断臂为受害者死后被支解,这是一起恶性的杀人碎尸案件。由于尸块已高度腐烂,表皮全部脱落,十个指头有九个均露出指骨,唯一剩下的左手大拇指,又由于浸泡时间太长,只留下模糊不清的腐败的真皮指纹(见图1)。该指纹纹路浅且不够清晰,如果直接拍照或者捺印效果很差,达不到检验鉴定的要求。笔者经过预处理拍照提取并应用Photoshop软件调整,得到一枚十分完整清晰的指纹,将该指纹输入到指纹查询自动比对系统,不到两个小时就查找到了死者身份,为侦破该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Xu TL  Yi XF  Chen XG 《法医学杂志》2007,23(6):450-452
脑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活动中,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料,是趋于成熟的技术方法。由于因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法医学鉴定案件较为多见,故该技术近年开始应用于法医学,显示出在法医学实践中独特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脑血管造影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内容包括辅助定位血管病变或损伤部位、明确出血性质、指导尸体解剖与脑组织病理取材等,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广泛流行2年余。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2021年全球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分别为180万和350万,此外还有千百万人正在应对该病毒带来的长期影响。尽管世界各国为控制COVID-19流行及其病原体(SARS-Co V-2)的传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确诊病例的数量却一直在大幅地增加。公众健康受到重大威胁的同时,社会的运行效率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就业困难、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更高效精准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减轻疫情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事实上防控措施的效率和精准性主要取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稳定性以及感染性的了解。本综述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及其蛋白结构、病毒稳定性及感染性的检测方法、在不同载体中的稳定性和感染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文献的梳理,展现现阶段相关研究的进展,澄清不客观的说法,促进相关研究工作的进步,为法医学安全检验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