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年不变”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正确理解并贯彻实施这一决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进承包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 承包地不变是基于下列理由:第一,承包地不变有利于使得农民相信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如果频繁地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农民就会觉得土地不是自己的,对承包制的长期性就可能产生怀疑。第二,承包地不变可以调动农村对土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土地问题多而复杂,主要集中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及招商引资工作中涉及到的农民土地问题三个方面。这己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查找原因,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村以及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改变了以前“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提法,这一改变意味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没有存续期间的限制,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永佃化。这对于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扩大土地投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及克服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弊端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经济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政治上推行村民自治,使乡村经济和基层民主获得跨越式发展,但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巨大动力释放完之后,未被打破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土地制度日趋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村民自治的桎梏,造成了村庄治理、农村发展的内卷化。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乡村民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出台允许土地流转和发展村民自治的政策。笔者试图以土地流转的视角,通过对山西省N村实地土地流转的情况和村民委员会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分析,来阐述土地流转给村民自治正常运转和权威的建立带来契机和挑战,为村庄治理者如何实施土地流转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实行了三十年,在改革初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初步体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此,笔者提出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为指导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完善和发展,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贯彻落实中央延包30年不变政策时,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就建立和完善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推进土地流转(变)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保持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大体框架不变则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题中要义。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土地政策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的土地规模经营,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的基础上,是农村土地多种市场流转机制中较好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而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它把实物形态的土地均包转变为价值形态的土地均包,仍然坚持了地权均等原则,从而把维护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和土地规模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生命力。本文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股田制”经营方式优势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田制”作为一种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足、改变农业生产不利现状的一种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土地分散与农业现代化、分户经营与产业化、小生产与大市场以及利益分配、农村土地抛荒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股田制”也存在着制度、法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民增收空间被挤占等方面的风险和弊端,而这些风险和弊端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将“股田制”法律化、规范化,加强对法律、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并就“股田制”所带来的风险加以防范和规避,有效推动“股田制”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从土地改革到农村集体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土地观的演变轨迹颇为明显。农民究竟是如何看待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对于完善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从具体政策层面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所有权政策非常复杂、交错反复,不好根据发生的时间简单梳理;从党的土地所有权宏观发展走向看,它大致经历了一个大革命时期“耕地农有”总政策的萌芽、土地革命时期“耕地农有”政策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耕地农有”政策的战略退让和解放战争时期“耕地农有”政策得到实质性推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耕地农有”总政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用土地流转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我国目前的农用土地制度,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民将农用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权和承租权的客体,赋予农民对土地合理的支配收益权利,为土地资源的正常流转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管,合理规避土地频繁流转造成的弊端,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土地流转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从1927年-1937年(下简称十年时期),国民党以继承孙中山的遗教为标榜,宣称要“谋中国土地问题之解决”[1],为此,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喧嚣一时,然而,这些上地政策,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本文就十年时期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的特点作番浅析。 一、十年时期国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概况 1927年前后,我国农村经济基本上处在中世纪状态,生产关系依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士地集中、地租沉重、赋税苛杂的痼疾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六大”制定了一套土地没收分配方案,其中规定了中立富农、发展富农经济的政策。毛泽东先是根据井冈山斗争的经验,肯定这一方案,继而结合开辟赣西南闽西根据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富农政策的改变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制定出以“争取群众为第一标准”的不同于“六大”决议的土地政策,并成功地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革命动员。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承包关系之所以始终不稳定,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决定,是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立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将此项政策转化为法律时,可从以下方面重构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消除对土地承包的行政干预;废除强制收回承包地的规定;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登记时设立;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期满自动续期制度;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继承性;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抵押制度。  相似文献   

16.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土地制度改革精神,正确解读是基础。当前关于三中全会《决定》土地制度改革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宅基地流转四个方面。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长久不变就是指土地承包期的长久不变,但不是永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指对承包经营权本身的抵押,而不是经营权抵押,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立需要进一步探讨法律实现途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范围应结合征地制度改革等动态把握;宅基地流转需要通过试点慎重、稳妥推进,但不应谨小慎微。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对我国目前农地流转问题和对策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贵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民一方面“土地是命根子”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一方面又大量离开土地外出务工。贵州在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之际,应该未雨绸缪,出台妥善处置农民土地政策,对农民失地进行补偿,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安居立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中共成立以来的土地政策实施与变迁的过程,以及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分别论述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特点及变迁,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几点结论。这就是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一大二公的制度和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努力探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论土地政策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土地政策的地位之后 ,对土地政策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探讨。这是研究土地政策学的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土地政策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