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三大组成要素之一。毛泽东在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问题,以此来解决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对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同志最擅长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建国之初,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整体构思,尤其是关于新 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在五个方 面对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方略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 ,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 ,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 ,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一直是我国思想界研究的热点.有人编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把它说成是毛泽东的.部分学人将其当作学术上的新发现和理论上的新观点加以宣传,欺骗了读者,毒化了学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毛泽东创造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性质根本不同和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目前思想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学术分野,已经转变成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一场斗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是国内某种政治力量用来否定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也是用来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理论上不能成立,政治上极为有害.  相似文献   

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本文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实施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亮 《理论学刊》2005,2(2):20-2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人们往往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我国的过渡时期等同起来,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把握毛泽东"过渡"一词的含义.实际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最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与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基本吻合,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它并没有直接影响,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及新经济政策则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革命必须衔接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存在矛盾和冲突。毛泽东对"革命必须衔接理论"的选择,意味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这种结局,无论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还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本文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实施的条件、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宪政实践的历史启示三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条例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唯物史观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世界观基础,批判的继承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后的建国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方面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做出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3.
于光远先生所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总路线的提出是否意味着毛泽东已经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哪些因素促使毛泽东对原来的设想作出了某些改变?本文试图以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致秦邦宪的一封书信为突破口,联系建国前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前后变化以及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第一次访苏,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郝遥 《探索》2011,(1):180-183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是成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用以解决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的问题。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我国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曾经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毛泽东为什么在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但它却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所谓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一个相对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并提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论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步骤和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不可或缺的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服务于现实革命斗争需要的有关政策与策略,不能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来解读。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政权形式和社会形态。对这个社会的性质、内涵以及如何构建,毛泽东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在理论上深化,在实践中探索。他最初设想,革命成功后先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然后进入社会主义。1952年底,实际形势的发展超过了毛泽东的预期设想,使他作出新的理论思考和决策。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及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953年,毛泽东推动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末,毛泽东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他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以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为中心的革命转变战略。1948年秋至1950年初,毛泽东从多方面阐述了这一战略构想的目标、中心、指导方针、基本政策及步骤等问题。本文试对这一构想作简要的探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关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山西试办农业合作社争论成因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篇论文扼要叙述了山西试办农业合作社争论的来龙去脉,也简要地评述了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这场争论的成因。这场争论的发生,具有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毛泽东、刘少奇两位中共主要领导人建国前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毛泽东建国后逐渐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而刘少奇仍坚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人又未能及时沟通交流,因而在试办农业合作社问题上出现了冲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