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22)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西藏高校来说是具有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的,本文从西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及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塑造青少年品质的途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西藏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是以国家为最高指向的政治认同,它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多民族国家语境下,"国家认同"主要就是指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多民族国家由于自身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在国家认同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给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审慎应对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重视和加强国家认同建设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3)
进入21世纪,俄罗斯在危机中重建并逐步完善新型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政府连续颁布了四个爱国主义教育的"五年规划"政策纲要,从内容、理论方法、实施措施、组织建设、信息资源、财政拨款等多个方面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俄政府希冀通过新型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提高公民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安全的决心,以实现俄罗斯社会稳定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自2014年俄罗斯陷入欧美国家制裁以来,在新一轮危机之中,新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已初现实效,俄罗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政府的支持与日俱增,爱国主义信念也日益成为俄罗斯复兴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4.
王菲 《理论导刊》2012,(7):34-37
新疆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意识膨胀、回归运动、民族分裂主义、跨国犯罪仅仅是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实质是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新疆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共生互融又冲突对立,从我国地缘安全的视角看,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要充分尊重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也包括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合与互融,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凝聚、激励与引导,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民众或民族成员献身祖国的炽热情怀。催生这种强大意识和精神动力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血统、经济利益和政治动力,也可以是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感,但以文化的整合、认同的作用最为基础和恒久。  相似文献   

6.
香港回归二十一年,部分香港民众反而越趋呈现出对内地的抵触和国家认同感的消弱,尤其是青少年。近年来,为什么出生、成长于回归后香港的年轻一代并未对内地、国家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却总以"他者"自居,其本土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凸显,而国家认同则不断被消解乃至缺失?历史教育的缺失是其认同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回归前香港国史教育先天不足;回归后国民教育遭受抵制,国情国史教育存在重大缺憾与不足。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教育,从教材编写、国民教育推动及文化交流方面着手,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刘宏 《学理论》2014,(32):269-270
魏源国家观对当代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研究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魏源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睁眼看世界",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观点。他特别重视爱国人士问题,提出应重视爱国人士的发展,从观念上改变爱国人士培养的目标,从理论上更新教育内容,特别是重视爱国人士的道德培养,提出从实践中改革教育制度的主张,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人士体系。虽然这个概念在当时没有被人意识到,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成豪 《学理论》2012,(5):13-14
全球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争论中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在这些争论中,关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问题是一个焦点。全球化正日益从国家主权、国家认同等方面对民族国家发起巨大的挑战,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国家将最终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世界政府、世界公民社会。尽管如此,认为民族国家将会终结的说法仍然显得为时过早,而世界公民社会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理性爱国的呼声越来越高。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理性爱国也成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课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爱国主义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发展的,也应该与时俱进。原始的爱国主义是感性和自发的,当今的爱国主义更加突出了理性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今天我们讨论爱国主义,必须重新审视爱国主义,从理性的视角来理解爱国主义。第二,爱国,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切实行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实践个人的爱国行动,就其出发点而言,无论如何都没有错。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同作为一种集体性观念,依托于社会的基础与集体的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张力与流变直接影响社会认同的样态与图式。观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对社会认同的相应映照,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认同图式经历了国家与社会同构一体的一元结构下呈现单向主导型表征、国家与社会有限分离的二元结构呈现仿真内爆型表征、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的有机互动呈现对话互动型表征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此期间,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为:自我意识强,利他动机弱;竞争意识强,合作心理弱;叛逆心理强,情绪管理弱。这些心理特点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道德素质低下,从而引发了很多的社会负面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感恩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把青少年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带给中国的影响,及依托奥运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宣传奥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国民珍视来之不易的国家繁荣与国际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自觉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相统一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伟 《理论视野》2017,(3):23-27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各国外交博弈的核心领域乃至直接竞赛的战场。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之间存在的内外和区域性差异表明,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进行战略性改变,调整经济和文化的优先序列,将文化纳入国家形象的首要考虑范畴并以此引导和塑造完整的中国形象。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除了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的包装与营销外,方法论上应尽量采取普遍主义的原则,并尽力避免特殊主义的原则,在与国际社会分享共有价值观念的对话中增进他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张丽娜  吴琼 《理论导刊》2023,(4):117-123
智媒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环境拟态化、结构扁平化、内容精准化、媒介智能化等新特征。同时,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即“虚拟自由”场域干扰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认知、“去中心化”传播弱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权威、“信息茧房”效应遮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流入、“圈层文化”现象阻滞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进路等。为此,须依循“思想引领”“主体塑造”“内容为王”“破立并举”的脉络,实施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纾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代之困。  相似文献   

15.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政治仪式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仪式赋能爱国主义教育遵循一定的逻辑理路:通过建构意义时空、承载教育内容、激发共同情感、规范爱国行为,唤醒爱国主义集体记忆、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坐标、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内化、引领爱国主义实践外化。新时代运用政治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挖掘国家历史中的集体记忆、精心设计仪式的流程环节、构建生活化仪式教育场景,进而凸显仪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强化仪式教育过程的组织性、增强仪式教育效能的持续性,充分发挥政治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结合全球化的实质与特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思考: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变化,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在这个前提下,"新爱国主义"主要表现的是,建国以来,民众从被动员的角色转变到自主自觉的爱国主义的主体,这个变化标志着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动。因此,国内、国际必须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并做出相应的改变、调整,使之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爱国主义缺少理性思考;难以辩证地看待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对学生思想状况缺少持续性的调查;缺少对网络观点的直接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