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凝珚 《检察风云》2022,(21):4-5
<正>打过篮球,干过刑警,开过攀岩俱乐部,做过体育记者,当过银行高管,37岁开始写作——余耕说自己一直很“拧巴”。但此后他在虚构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凭借一个“余欢水”终被世人所熟知。他的文字,总是不断探索人性的复杂诡谲,明暗对比中涌动着戏剧性的暗流,轻快的语调中让人持续感受“阵痛”,也预留了向人性深幽处挖掘的锋利角度。他的全新小说《做局人》,聚焦一个骗子的自我救赎,篇幅精湛利落又充满信息量,需要读者理性地抽丝剥茧,拼成完整的拼图,才能理解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供电部门是“电老虎”。空调冰箱、电视电话遍布千家万户,而电力供应就此一家!有人称,供水公司是“水龙王”。做饭洗衣、生产生活,片刻不可离开,但“水阀门”被政府指定经营。与供电、供水类似的,还有供暖、供气、供油,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市民生产生活的命脉。群  相似文献   

3.
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症,有人说是“没治的秃子”。然而清河县纪委把这个顽症治了。他们从1993年5月份开始,对全县320个行政村的财务进行彻底清理,对财会队伍进行了认真的整顿。目前全县农村财务管理实行了“五统一”:统一帐本、统一科目、统一记帐凭证、统一记帐方法、统一月报表。最近,有关领导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直接查看了几个村的帐目,结果全部合格。一起集体上访事件引出的话题……1993年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县纪委机关还沉浸在节日的余欢之中,人们互道问候,笑声朗朗。然而一阵嘈杂的吵嚷声,冲散了欢快祥和的…  相似文献   

4.
熟悉周群的同行,有的说她“像山溪水那样清纯”,也有的说“似万年青这般朴实”,还有的说“如庄稼人一样勤奋”。走近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才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镇安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群众居住分散,贫困面较大。今年以来。镇安县把民政工作作为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抓手,紧紧围绕”保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唱响民政为民的“主旋律”。努力提高”三个群体”的生活保障,充分发挥了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星 《江淮法治》2008,(1):50-50
“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我省淮河以北地区长期受到高氟水的危害,加上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使一些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谈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身处水务工作一线的省十届人大代表、蒙城县水务局副局长赵兴礼感受颇深。他认为多管齐下才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最根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让水环境治理成为一种文化 2005年9月6日到8日,一次关于“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在昆明举行。近百名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项目局、国际水历史学会的专家以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是全国第一个围绕水文化、水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09,(9):F0002-F0002
湖南省株洲市以造福百姓、服务民生为目标.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突出抓好了水、电、气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企事业单位的行风建设与优质文明服务创建活动。市自来水公司将“以客户为中心.以满意为标准”作为服务理念,广泛深入开展“树标杆、找差距”活动。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水法体系由水专项法律、水行政法规(规章)、水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三个层级组成。在还原主义方法论指引下的环境立法模式必然产生碎片化的水法律规范,造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被分而治之,各级各类水法律规范之间缺乏系统性、协调性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要求,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已经跳出水系空间的限制强调“三生”空间理念。在空间法治理论的指引下重构水法体系,首要的是立足于水事基本法定位,对现行《水法》进行全面修订,并根据我国国情水情,建立健全涉水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1.
张广友 《江淮法治》2009,(21):58-58
乡音、乡情、乡恋,是我这个乡里娃永远忘不了、搁不下的情节。无论是生活在绿树荫荫的大学校园里,还是战斗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营,无论是为民还是当官,我都依恋着它。因为我的家乡是微山湖,我是喝微山湖水长大的。微山湖的书、文之多,我最能记住的是刘少奇的诗:“微山湖上慰征途”。  相似文献   

12.
“尚方宝剑”为何受冷落 近年来,翻开报纸、杂志,收看电视,人们谈论最多、关心最切的莫过于假货了:一双“老人头”皮鞋,新买不到十天就“裂嘴”;一条三A裤,洗一水就缩小;一根“金项链”,没戴几天就锈迹斑斑;一瓶“高档”化妆品,不仅起不到护肤养颜作用,反而损伤了皮肤…… 假货,不仅混迹于人们的日常用品中,而且充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祸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灋”,《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精髓。我在做人大法学院院长期间,需要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就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同时我还认为:我国的宪法就是要把我国人民这种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乃至上升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能水”荀子《劝学》在论述努力学习的必要性时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中“能水”之“水”,一般当作动词用,作“游泳”讲。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文中是常见的。一般是在句子或词组中没有动词、而在动  相似文献   

15.
《法人》2007,(Z1)
水能够畅行于天下而无损,得益于水遇阻绕行、从不与对手正面交锋的个性。老子说过:“善胜敌者,不与。”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和敌人做正面交锋。水的“不与”之功,为我们树立了“善胜”的楷模。我们在前面谈到,在竞争市场中,“囚徒困境”随时存在。能否与对手达成“合作均衡”或确立“竞合”的状态,取决于竞争双方的理念共识和价值认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6.
赵长涛 《中国司法》2002,(10):60-60
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密林深处的群山之巅,矗立着许许多多防火望塔,它是武警森林官兵观察火情的重要设施。一茬茬年轻的森林望兵常年驻守在这里观察、报告森林火情,保护着大森林的安宁。●望塔下的水,用了眼睛红肿、流泪,嗓子发干沙哑;望塔的气候常常是“山下和风习习,山上飞沙走石”,“山下春暖花开,山上寒气袭人”;望塔上的寂寞只有生活在这里的望兵最有感触……望塔最大的困难就是吃水。由于地势太高,附近几公里内往往都找不到水。春季,进驻执勤点头两个月,山上的冰雪还没融化,望兵就在山的背阴处挖个冰洞…  相似文献   

17.
怀念水     
读小学时,有一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相信四十上下的人,只要学过这篇课文,都能记住雨来“从远处水中钻出的小脑袋”。不知现在的孩子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还会不会产生共鸣,因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年代,他们大多都是“旱鸭子”,对“水”的丰富多彩,十有八九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18.
《法人》2007,(2):132-133
水能够畅行于天下而无损,得益于水遇阻绕行从不与对手正面交锋的个性.老子说过:“善胜敌者,不与。”是说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并不和敌人做正面交锋。水的“不与”之功.为我们树立了“善胜”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王人博 《法学研究》2010,(3):186-194
中国法思想的类型在本源上就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中国哲人对法的思考并不借助于概念和逻辑,而是来自于对水这种物质的观审、想象和沉思,由水所提供的意象成为中国法思想的一个原型。从治水的经验中提取出对治人一样有用的“准绳”概念,从“静止的水”的观省中建构了法的模型,从“源头之水”、“水舟关系”建立起中国传统政治法律关系原型。对于中国传统法思想而言,“水”不是说明“法”的一个文学意义的比喻,而是对法进行概念认知过程中的一个“本喻”,是概念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巍巍 《江淮法治》2013,(19):46-47
省十二届人大代表、霍邱县水务局副局长童建华是一位连任的“老代表”。多年来,她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依法履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采访中,她滔滔不绝:“一直和‘水’打交道.所以.我履职的主要内容就是紧扣‘水文章’,让老百姓过上安逸祥和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