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思想作为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传统和普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重要支柱和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这种多元共生、动态统一的文化理念,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传统和谐命题的提出及和谐思想的生成与传播,昭示和彰显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是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精神特质,对于当代社会仍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应进行全面的审视,从和谐的内涵、本体论特性及对和谐的认识几方面可管窥中国传统和谐的丰富组成;而其中和谐目标的设定不足、和谐内涵的侧重不足、和谐思维方式有不足.汲取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精华,应着重考虑从发扬和谐的原则性特点,与法治精神相结合;发扬和谐的创造性特点,与创新精神相结舍;发扬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特点,与分析思维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叉和谐社会,兢要克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时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唯一五千年连绵不断是由其特质和属性决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历史先进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本、理性特征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显得更为人文和理性.而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那个时代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明思想,是人类思想的高峰.孔子思想在西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后,引领中国在2000多年中领先世界并维护着国家统一.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前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美"和"、求"和"、为"和"的主流式态.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性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尚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等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传统"和"思想的认知与认同,是中国文化实现超越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钦 《学习论坛》2008,24(4):61-65
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关于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也都有比较完善的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因而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它的民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兼容并包的结构特质、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质、相反相成的思维特质、自强不息的生命特质方面.  相似文献   

9.
魏炜  邱小云 《求实》2007,3(4):73-75
胡锦涛关于“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统一性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内部发展战略与外交战略的和谐统一、外交原则与外交理念的和谐统一、对本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对世界前景的理想追求的和谐统一、对国际新秩序的现实主张与理论概括的和谐统一、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坚持共产党人最高理想的和谐统一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曲占峰 《世纪桥》2007,(9):83-84
书法艺术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它具有本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博大精深,融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欣赏的艺术标准,是传统的儒、道、释等诸家思想、美学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结晶,是吸收诸家思想之精华,统一为特有的一种艺术观念,对中国政治思想、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家庭伦理直至个人修身养性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的含义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和谐思维,这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尤为明显。“和谐”一词的含义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于奏章典籍中,并一直被用于社会实践。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2.
韩华 《学习论坛》2009,25(3):62-64
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追求和谐与崇尚和美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共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继承和弘扬传统和谐文化,古为今用.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入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新举 《求实》2006,(Z1):1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是和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织在一起的,这四种和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大统一理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人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处于一个生生不息的变化之流中.中国人观察宇宙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把天、地、人、心看成是由不同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譬如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等,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朗 《学习月刊》2009,(16):10-11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思维 为了更好建设现代和谐社会.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中国古代的和谐思维。总的来说.古代的中国人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智慧建立起了一种前现代和谐社会的典范。从思想文化上看.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而没有文化的根本改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只需加以横向的考察就可以了。构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道释三家,这三家思想的核心其实都可以归为和谐。  相似文献   

16.
韩美群 《学习论坛》2008,24(5):48-51
中国古代和谐文化观是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和谐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经过时代的磨炼,它已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生命力,成为人们不自觉的文化理念与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王强 《理论文萃》2008,(3):55-59
和合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蕴涵着许多深邃的生态和谐观、人本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内容,其积极的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蒋东玲  向绪伟 《求实》2012,(7):79-8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吸收、改造了传统文化,同时,传统文化多元一体、一元主导的格局也为我们在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了文化生态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大同构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来自于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和变通求新的特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耻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性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探寻和梳理传统和谐德育思想的源流与特征,对于构筑当代和谐德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发展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