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弄清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大熊猫的生殖道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10只发情大熊猫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并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对分离真菌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等;对分离到的5株酵母菌选用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到30种真菌,包含25种霉菌和5种酵母菌(链状假丝酵母菌、担子菌类酵母菌、季也蒙毕赤氏酵母菌、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皮状丝孢酵母菌)。5种酵母菌均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皮状丝孢酵母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链状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中度敏感,对酮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可培养真菌种类主要为霉菌(83.33%),酵母菌较少(16.67%);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是临床治疗由本研究中5种酵母菌引起的大熊猫阴道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在抗生素类药物中,目前已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潮霉素B(Hygromycin B)和越霉素A(Destomycin A)具有驱除猪、鸡寄生蠕虫的作用。其中的越霉素A是日本学者近藤等(1965)在龟裂链丝菌(Streptomyces rimofaciens)培养液里发现的一种抗生素。随后小谷恂一等(1967)首先证明越霉素A对猪蛔虫、鞭虫、兰氏类圆线虫和结节虫具有驱虫作用。泽田勇(1968)以越霉素A微量添加于鸡饲料中长期喂鸡的试验,证明对鸡蛔  相似文献   

3.
氟苯尼考对鲫鱼CYP2E1活性影响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氯唑沙宗为底物探针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对鲫鱼细胞色素P450 2E1活性的影响。试验组鲫鱼每日经口给予氟苯尼考100 mg/kg(按体重给药,下同),连续5 d后,与对照组鲫鱼同时一次性腹腔注射氯唑沙宗10 mg/k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唑沙宗在鲫鱼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氯唑沙宗在两组鲫鱼体内代谢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二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氯唑沙宗的半衰期增加了5倍(P<0.01),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加了3.3倍(P<0.01),总清除率减少了83.8%(P<0.01)。提示,氟苯尼考对鲫鱼CYP2E1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药物与氟苯尼考合用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蒽环类(Anthracycline)抗生素80334对鸡球虫病的疗效试验,我们已进行了不少工作,证明以60ppm的剂量混在饲料里任鸡自由采食疗效显著,可以防止球虫病对鸡的严重危害。有关蒽环类药物对鸡的安全问题,国外1981年(厂厶)漱义辉等就报道了该类抗生素与盐霉素(Salinomycin)、莫能菌素(Monensin)相比,它的毒性比较小,对鸡的相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比较自制泰拉霉素注射液和瑞可新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测定泰拉霉素在猪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18头健康猪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单剂量(2.5 mg/kg)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泰拉霉素注射液和肌内注射瑞可新注射液,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猪血浆中泰拉霉素的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Winnonlin 5.2.1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并计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采用超滤法考察泰拉霉素在猪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静脉注射自制泰拉霉素注射液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_(1/2β)=72.20 h±20.35 h,AUC_(last)=11.31 g·h/mL±4.20 g·h/mL,MRT=72.01 h±14.81 h。肌内注射泰拉霉素注射液和瑞可新注射液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_(max)分别为0.50 h±0.22 h,0.22 h±0.07h;C_(max)分别为1.18 g/mL±0.55 g/mL,1.81 g/mL±0.68 g/mL;AUC_(last)分别为10.85 g·h/mL±4.76g·h/mL,12.06 g·h/mL±3.08 g·h/mL;t1/2β分别为68.59 h±14.29 h,68.01 h±15.10 h。与瑞可新相比,自制泰拉霉素注射液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2.95%±16.89%,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3.90%±19.11%。上述结果表明,猪肌内注射泰拉霉素后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泛,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高;自制泰拉霉素注射液与瑞可新的药动学特征相似,生物利用度相当;泰拉霉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5.17%,属于高蛋白结合率化合物且无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国产丁胺十那霉素在奶山羊体内的动力学及给药方案。通过对16头3~6岁泌乳萨能奶山羊单剂量(D=7mg/kg)肌注丁胺卡那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研完,其结果表明:血药浓度与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_1/2K_a),消除半衰期(T1/2K),峰时间(T_(max)),峰浓度(C_(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16±0.08,1.47±0.26,0.57±0.20(hr),19.99±3.99(μg/ml)和51.46±9.07(μg/ml.hr);生物利用度为89.29±6.40%;根据单剂量给药参数和不同致病菌对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推算出多剂量给药参数,提出了治疗方案。以同样剂量对其中10头羊作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血药时间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生物半衰期(T1/2β),AUC和C_0(零时药物浓度)分别为:1.40±0.51(hr),59.03±11.58(μg/ml.hr)和67.23±17.48μg/ml),对静注给药方案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7头健康猪按随机交叉设计经单剂量(2.5×104U/kg)内服吉他霉素原药及其微囊制剂进行了药代动力学试验。血浆样品经磷酸氢二钾溶液碱化、无水乙醚提取后,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原药t1/2ka=0.23h±0.05h,t1/2β=6.43h±2.38h,tmax=0.65h±0.17h,Cmax=6.97μg/mL±1.40μg/mL,AUC=19.98mg/(L.h)±8.16mg/(L.h);微囊制剂t1/2ka=0.55h±0.16h,t1/2β=10.63h±3.73h,tmax=1.25h±0.23h,Cmax=7.97μg/mL±1.63μg/mL,AUC=36.24mg/(L.h)±6.15mg/(L.h)。吉他霉素原药在猪体内吸收较快,但其微囊制剂分布更广泛并消除较缓慢。对猪肌肉、肝和肾等添加吉他霉素标样后均采用0.2%偏磷酸-甲醇萃取后过SCX小柱用甲醇抽提吹干,脂肪加标样采用正己烷除脂后用甲醇反萃取减压蒸干。采用HPLC法测定组织浓度。结果,各组织在0.05~6.4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吉他霉素在各组织中回收率均大于65.38%,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5.56%和4.60%,检测限为0.05μg/g。结果表明,此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猪组织中吉他霉素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和建立了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硫苯咪唑及其代谢物丙硫苯咪唑亚砜,丙硫苯咪唑砜的血药浓度和方法,并测定了6头健康猪口服25mg/kg丙硫苯咪唑后的亚砜和砜的血药浓度和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结果,6头猪血中,丙硫苯咪唑原形药均来检出。给药后20min采血,血中扰以丙硫苯咪唑亚砜和丙硫苯味唑砜的形式出现。以Nava Pack C18 4μ 0.39×15cm为固定相,测定丙硫苯咪唑亚砜和砜。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90nm,以甲为内标物,血清中本法最低检测亚砜含量为23.56ng/ml血清,砜为16.54ng/ml血清。亚砜平均回收率为93.73±6.75%,砜平均回收率为90.044±5.33%,不同浓度水平测定结果的日内和日间变动系数均在1.0%以下,丙硫味唑亚砜和丙硫咪唑砜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有吸收因素二室模型,健康猪口服丙硫味唑后亚砜半表期t_(1/2β)为12.6466±1.8494h,血浆清除率CLB为0.1364±0.0921(L/kg·h),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0h;峰浓度为11.919±1.382μg/ml血清;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156.69±742.52μg·h/ml,各参数表现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蚴的体外杀灭作用,以及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在体外原头蚴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白花杜鹃水提液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和40 mg/mL,以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培养基(阿苯达唑的质量浓度为20 mg/mL、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83 mg/mL)、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剂培养基和常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组进行原头蚴的培养,分别经第0、12小时和第1、2、3、4、5、6、7天观察记录各药物对原头蚴的杀灭效果,并于第7天通过台盼蓝染色比较各组死亡率;将5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1个月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依次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剂量(10 mg/mL,RL组)、中剂量(20 mg/mL,RM组)、高剂量(40 mg/mL,RH组)治疗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治疗组(C组),感染不治疗组(IT组),另包括10只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后第7天,第30天后剖检,对小鼠脏器及棘球蚴组织固定并做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液组,溶剂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原头蚴培养后第7天后,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4.00%、56.53%、89.27%、57.60%、19.27%和15.80%,白花杜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肿胀,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包囊。石蜡切片结果表明,RH组小鼠脏器病变程度最低,且RH组和C组小鼠体内少量包囊发生钙化。研究表明,白花杜鹃水提液对体外原头蚴具有杀灭作用,且40 mg/mL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穿心莲内酯是从穿心莲中提取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穿心莲内酯抗LPS诱发的小鼠乳腺炎的信号转导机制。选取36只分娩后第5~7天的初产、泌乳母鼠,随机将其分为6组,用LPS灌注乳池,建立小鼠乳腺炎模型。分别以不同质量浓度的穿心莲内酯(2.5、5、10 mg/kg)及地塞米松(5 mg/kg)经腹腔注射给药后第24小时,采取乳腺组织。通过组织切片观察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质量浓度及其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测定NF-κB、p38、ERK和JN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穿心莲内酯能减轻乳腺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LPS诱导的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穿心莲内酯抑制了转录因子p65的入核表达水平和Iκ-B、JNK、ERK1/2、p38的磷酸化水平。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通过抑制NF-κB和MAPKs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mRNA表达,最终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