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恩来一生撰写过不少对联,然而现在所收集到的并不算很多。即使如此,从仅见到的这些对联,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革命一生。 周恩来善于运用对联言志、抒怀、寄情,其对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情真挚,语言精炼,无论用典和对仗,都有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优秀的对联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的志向、胸襟和品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很多人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欣赏这些对联,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3.
<正>春节前夕,庄河市委组织部联合市书法家协会组织党员书法家和在职党员走进部分城市社区开展"写对联,迎新春"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书写对联、送去新春祝福,当天共送出对联200余副,受到社区群众欢迎。图为社区居民兴高采烈地向大家展示书法家刚刚"出炉"的对联作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所创作的对联,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有喜联、挽联、风景名胜联、赠联、情趣联等,时间上从青少年直到晚年,超过半个世纪。从他创作的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光辉的思想、宽阔的情怀、革命斗争的胆略、策略、丰富热烈的阶级友情。同时他的对联又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潜心读之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大有补益的。 综观毛泽东创作的对联,从内容上分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成都武侯祠赵藩赞诸葛亮的对联,是总结中国传统政治经验的名联。认真解读这副对联,对于弘扬传统政治文化、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既有书法语言的艺术美,又有对仗、节奏的音乐美,尤其是那种同志友朋间“自题”、“题赠”的对联,每每包含着关于生活、学习和斗争的哲理,这些格言警句式的对联,往往会使你在欣赏之余,得到某种教育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几幅联作侯文岚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他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雄才大略。他不仅著书立说、写诗填词轻车熟路、炉火纯青,而且也精于对联,其技艺非同凡响。所撰对联,或书怀言志,或喻事明理,皆以结构严谨、造句精湛,词藻优美,运典自如称著。对联内容...  相似文献   

8.
朱德元帅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诗人,他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对中国特有的对联艺术尤有很高的造诣。本文收集了朱德撰写的部分对联,感情真挚,对仗工整,严格讲究平仄,堪称对联佳作。  相似文献   

9.
对联(对事、楹联、楹帖)是汉字中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孙中山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谢觉哉、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革命前辈,无不善于运用对联艺术,抒发战斗豪情,寄托革命理想,表现高尚情操,抚慰先烈英灵,写下了大量名联名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广为传颂。本篇专说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相似文献   

10.
大文豪郭沫若,从小擅长作诗对联,他多次身处窘境时,巧借对联摆脱尴尬。下面采撷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求贤》2011,(1)
封建时代尽管贪官污吏多如牛毛,但仍然有不少官员愿意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撰写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极富教育宣传作 用。他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四则对联就是最好的例证,四则对联均应用于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 受众,是灵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将帅与对联     
革命将帅中有很多人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艺,陈毅、董必武、左权等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他们在革命的一生中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今天欣赏这些对联,不但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提高,更能获得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春联起源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08,(24):44-44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形式,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楹帖”、“联语”等,因其构成形式是上下两联相对,由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三省堂门前这副写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对联立刻成了关注热点。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了河南省纪委署名王万鹏的文章《官民辩证关系的真谛》解读对联。  相似文献   

16.
袁浩 《奋斗》2010,(12):63-63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总理才学过人,在一生中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对联。 1915年,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周恩来曾撰写了一副对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1919年,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寄住在南开时的同学王朴山家中,曾题写一副对联赠王朴山:  相似文献   

18.
牛锐 《党史博采》2014,(12):25-25
对联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长廊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习近平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也对对联情有独钟,他在视察、外交、统战等不同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中华传统对联这一特色形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听者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9.
读方悟同志的《毛泽东的对联艺术》(见本刊1995年第9期),颇受教益,略觉不足的是对几幅对联的史实介绍似有误,兹略作补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整、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 濯足;修身。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对联。当时年仅8岁的毛泽东在韶山南岸私塾就学,未经老师同意带领同学们下塘游泳。邹春培先生震怒,本想打板子,转而一想,罚同学们对对子。他看到同学们湿漉漉的,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上联:“濯足。”濯足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