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杨思灵 《东南亚》2015,(1):13-20,108
2014年的南亚地区政治形势复杂多变,虽然多个国家完成了换届大选工作,但总体上政治对抗形势不容乐观。囿于未能彻底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再加之政治冲突的影响,部分南亚国家的社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外交方面,南亚国家与亚太国家的频繁互动引人注目,南亚在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15,(3):90-96,114
2014年的欧洲形势动荡不安:经济表现虽有所好转,但持续低迷问题难以解决;乌克兰危机继续恶化,但不至于导致俄与西方直接冲突;"疑欧"力量上升,但主流民意依然支持一体化。当前的欧洲形势是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绝非短期内所能化解。  相似文献   

3.
泰南和平谈判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将近一年,但进展甚微。问题的症结在于泰南长期存在的民族与宗教、政治与经济问题而导致的的落后与社会不公没有得到改善。在冲突与和平之间还没有最佳解决办法的时候,谈判仍不失为选项之一。泰南和平谈判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2007年拉美政治发展趋于常态化,但少数国家的政治冲突依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虽然有5个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但未能引起轰动效应;激进政府的政策引发较大争议,改革面临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纳卡问题在外高加索格局中是一个核心的冲突问题。冲突的由来是历史上沙俄帝国 占领卡拉巴赫后实行的种族地缘政治战略,帝俄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 从而埋下了日后冲突的根源。苏联解体后,虽然国际社会参与调解冲突,提出了多种方案,但纳卡 问题迄今毫无进展。纳卡问题的存在对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赴缅甸投资面临严峻的政治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缅甸国内民族、宗教冲突此起彼伏;军队依然在缅政治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缅甸政府腐败、行政效率低下;2015年大选的“不确定性”以及民主化进程加剧等因素导致投资存在潜在风险。中国企业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文化沟通、本地化战略以及多元融资等形式规避和化解风险,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拉美国家社会冲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所导致的社会局势失控、社会动荡以及民众和某些社会阶层对国家体制有组织的反抗。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社会冲突,但最根本的社会冲突是由社会不平等、由各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传统财产占有制度孕育了拉美国家早期的社会冲突,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社会政策的体制设计缺陷削弱了其缓和社会矛盾的能力。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有潜在的和间接的,也有公开和直接的。20世纪以后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出现过4次高潮。社会冲突损害了拉美国家的总体形象和投资环境,危及民主政治的发展,动摇了民众对经济改革的信心,损害了国家的竞争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全球武装冲突的特点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尽管国际形势整体趋向缓和,国际合作也不断扩展和加强,但武装冲突仍然是人类社会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冲突频率增加,冲突主体增多,中小规模冲突占据主导地位,并更加集中分布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和地缘政治的"破碎地带",多数冲突的动因与政权、民族或宗教因素有密切关联,带有分离主义或反恐色彩的武装冲突明显增多,冲突的根源复杂而深远.全球武装冲突表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既是世界政治内在逻辑的具体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的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9.
绪言:政治上独立,经济上依赖几世纪以来,暹罗都是东南亚保持政治独立完整的唯一国家.因此,它在本文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虽然暹罗有相当大的领土丧失,甚至在现代帝国主义的时代里,也通过均衡那两个支配着其邻近的印度支那和马来亚地区的洼国和英国之间的政治矛盾和冲突而依然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拉美政治稳定之中有变化: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进程基本按预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的显著变化,政治力量的接近与分野日益复杂,左翼力量之间差异日益明显,政治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2006年拉美经济继续在上升的通道中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稳定且持续好转的宏观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坚实的基础;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通货膨胀率创下了近1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在保持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拉美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相应调整,某些领域中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2006年拉美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2006年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呈分化走势:美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扩大,但未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地位;由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开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在地区关系中,拉美国家继续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但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内部摩擦和矛盾不断扩大;拉美国家与欧洲、亚太和非洲的多元化外交积极且富有成效。2006年拉美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主要社会指标逐步改进的趋势更为明显;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局部地区仍有动荡;当前拉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稳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政治室主任袁东振、经济室主任吴国平、国际关系室主任贺双荣、社会文化室主任刘纪新盘点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分析今后一个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拉美政治稳定之中有变化: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进程基本按预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的显著变化,政治力量的接近与分野日益复杂,左翼力量之间差异日益明显,政治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2006年拉美经济继续在上升的通道中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稳定且持续好转的宏观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坚实的基础;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通货膨胀率创下了近1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在保持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拉美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相应调整,某些领域中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2006年拉美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2006年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呈分化走势:美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扩大,但未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地位;由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开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在地区关系中,拉美国家继续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但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内部摩擦和矛盾不断扩大;拉美国家与欧洲、亚太和非洲的多元化外交积极且富有成效。2006年拉美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主要社会指标逐步改进的趋势更为明显;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局部地区仍有动荡;当前拉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稳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政治室主任袁东振、经济室主任吴国平、国际关系室主任贺双荣、社会文化室主任刘纪新盘点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分析今后一个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拉美政治稳定之中有变化: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进程基本按预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的显著变化,政治力量的接近与分野日益复杂,左翼力量之间差异日益明显,政治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2006年拉美经济继续在上升的通道中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稳定且持续好转的宏观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坚实的基础;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通货膨胀率创下了近1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在保持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拉美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相应调整,某些领域中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2006年拉美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2006年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呈分化走势:美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扩大,但未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地位;由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开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在地区关系中,拉美国家继续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但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内部摩擦和矛盾不断扩大;拉美国家与欧洲、亚太和非洲的多元化外交积极且富有成效。2006年拉美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主要社会指标逐步改进的趋势更为明显;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局部地区仍有动荡;当前拉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稳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政治室主任袁东振、经济室主任吴国平、国际关系室主任贺双荣、社会文化室主任刘纪新盘点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分析今后一个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拉美政治稳定之中有变化:地区政治局势相对平稳,政治进程基本按预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发展出现一些新的显著变化,政治力量的接近与分野日益复杂,左翼力量之间差异日益明显,政治改革的任务依然紧迫。2006年拉美经济继续在上升的通道中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稳定且持续好转的宏观经济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坚实的基础;国际收支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和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通货膨胀率创下了近1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在保持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拉美各国结合本国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相应调整,某些领域中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2006年拉美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2006年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呈分化走势:美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扩大,但未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地位;由于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开始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在地区关系中,拉美国家继续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但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内部摩擦和矛盾不断扩大;拉美国家与欧洲、亚太和非洲的多元化外交积极且富有成效。2006年拉美社会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主要社会指标逐步改进的趋势更为明显;社会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冲突时有发生,局部地区仍有动荡;当前拉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稳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政治室主任袁东振、经济室主任吴国平、国际关系室主任贺双荣、社会文化室主任刘纪新盘点2006年拉美地区形势,分析今后一个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暴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但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之间的因果传导机制仍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作者从脆弱性的视角出发,探索从气候变化到暴力冲突的传导机制,基于复杂交织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联系的独立性和多重性,分析了气候冲突的三级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脆弱性在气候变化与暴力冲突复合传导机制中的结构性地位。文章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四个方面对脆弱性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其在气候冲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气候变化是暴力冲突的一种外源性触发器,脆弱性作为社会内生性因素在气候冲突风险中发挥一种屏障作用。脆弱性升高将会造成国家对暴力冲突风险的屏障作用减弱,导致气候冲突风险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边疆地区。研究后苏联民族冲突的学者一般认为,民族认同在民族冲突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后苏联的民族冲突之所以如此激烈,原因即在于此。但这种认识实际上并不全面。本文以黑海沿岸的阿布哈兹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为例,从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左岸以及比萨拉比亚东正教会内部关系探讨政治认同与民族冲突问题,认为研究跨边界行为者对认识整个黑海沿岸地区的认同政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徐坚 《国际问题研究》2023,(4):36-63+136
世界大变局背景下大国博弈加剧,国际政治在权力政治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政治的权力困境中越陷越深。国际政治陷入思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长期以来混淆了前现代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差异,即前者是权力政治,后者是权利政治。权利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推动国际政治发生现代性转变的强劲动力,这在国际关系史和政治思想史中得到充分证明。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17世纪是国际政治从前现代转向现代的历史分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将现代性价值观和权利观注入国际政治,围绕国家主权构建起一个现代国际法体系,确立了现代国家主权的合法性、权力边界和主权间平等关系,塑造了一个基于契约关系的国际权利政治社会。权利政治被注入国际政治后,权力的滥用和野蛮生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国际政治生态逐步从野蛮走向文明。同时,权利政治也使国际政治变得更加复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上升,国际冲突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权利冲突,权利冲突可能转化为权力冲突,权利包装下亦可能隐藏新型强权政治。权利政治为超越当前国际政治的思维困境提供了出路,也体现了当代国际政治学科的理论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在现代化进程中,拉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贫富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贫困和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在一些国家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冲突,严重威胁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社会冲突,但最根本的冲突是由社会不平等和各社会阶层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引起的。20世纪以后,有的拉美国家的社会冲突因政府采取了相关对策和相关集团的利益得到保障而有所缓解,有的则久拖不决,有的冲突甚至不断加剧。巴西劳工党执政以来,卢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 ,外国私营雇佣军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了非洲的内部冲突 ,这一现象的兴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 ,也与非洲的冲突形势密切相关。有 3个主要的外国雇佣军公司介入了塞拉利昂长达十年的内战 ,它们的介入在客观上对塞拉利昂的冲突局势产生了影响。公司化的雇佣军行为 ,是对塞拉利昂这样弱小但资源丰富的后冷战国家新形式的“新殖民主义”。尽管塞政府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主权和人道主义代价 ,雇佣军没有也不可能给塞拉利昂带来和平、稳定与民主。塞拉利昂的稳定依然非常脆弱 ,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然没有找到在非洲冲突国家实现和平的有效方式 ,非洲的和平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和地区冲突的焦点之一 ,具体表现为宗教因素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 ,以及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破坏世界和平。但是 ,宗教冲突决非纯粹的宗教战争 ,宗教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于各种政治集团和社会力量围绕利益问题所做的争夺。注重宗教因素与国际冲突的关联 ,客观分析其间的互动规律 ,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文化策略 ,应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和宗教问题研究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发端于是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地位协定,表面上是各派政治力量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分歧,但实质上代表着冷战后不同价值观在乌克兰的一次剧烈冲突。本文认为,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乌克兰危机是价值观冲突的结果。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主体利益分化是其社会基础;西方文明与传统斯拉夫文明认同差异是其文化基础;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与俄罗斯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竞争是其政治基础。乌克兰危机反映出构建核心价值观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外部大国正是利用乌克兰多元混乱的价值观矛盾,将危机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最终导致国家政权更迭和族群分裂的悲惨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