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时空建构理论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贯穿于其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始终。历史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元逻辑”,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之生成背景、主体选择、伟大成就构成了历史性的逻辑脉络。价值逻辑是以基于共同价值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价值体系,突破了普世价值以及绝对主义时空观的封锁,以共识性的价值观为人权的对话、商谈和治理提供了时空语境。实践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叙事风格,有效拓展了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空间、勾连了过去与未来的时空联结。理论逻辑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关于人权主体、人权价值、人权功能、人权话语等人权论述的整合,提升了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时空构想能力。这四者呈现“四位一体”的时空结构,价值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是历史元逻辑在理想观念、制度设计和话语体系等社会时空领域的延伸,可以从中发现或提炼出具有开创探索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权领域的后发国家,中国在人权的推进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促进了人权事业的全面进步,引领了人权理论的转型升级、人权话语的传承创新和人权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历史进程看,中国人权理论在西方舆论的冲击下予以回应,经历了从接受吸纳到整理批判,再到塑造特质的过程。中国的人权事业需要“实践—理论—话语”之间的良性互构。这三者共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基本人权、规划人民生活作为最大人权、促动人权的普惠性、坚持人权的多边主义等核心要素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3.
李洪峰 《中国监察》2011,(22):38-39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与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巨大飞跃,表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标志着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十七大关于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对于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一问题所探索、继承与创新的未来前景的自信,实质上是对于共产主义道路的自信。这既是一个基于历史认知基础上的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政治路线紧密相连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搞清楚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准确定位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发挥哲学思辨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深刻挖掘这一问题的哲学意蕴:在价值论上,明确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灵魂是发挥其价值功能所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在认识论上,认清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真理性与价值理想性相统一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在实践论上,要坚持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把科学性与价值性有机地统一在对社会主义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中,为人民生活创造科学的制度空间与普惠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深刻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集中外现代化理论之大成,提出了科学化系统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篇,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法治现代化神话,创造了一种全新版本的法治现代化样态,给世界法治现代化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呈现出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独立自主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有组织有规划、价值目标高远、现代科技驱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法治现代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主体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伟大使命,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法治贯穿于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高质量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周云涛 《中国司法》2010,(4):102-105
德国法上人格权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部分①:一是在民法中对民法人格权的探讨。具体言之,或是在民法总则部分论及姓名权时对以一般人格权为核心的人格权制度加以探讨②;或是在侵权法部分,将一般人格权放到作为侵权行为核心条款的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③的“其他权利”项下予以集中阐释④。二是在基本法(宪法)中对具基本权位阶的宪法一般人格权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举办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主办的比较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隆重举行。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6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此研讨会围绕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比较政治学的逻辑、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执政党建设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讨论和分析的核心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断狱平或持法平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价值标准之一;在思想逻辑上,它是儒家对法家的清算,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司法打下的深刻印记;在历史发展上,它有汉代前期和中期的两个节点,汉以后又有制度控制和政策导向两方面的坚持;断狱平的本质指恕、宽、轻,皆与深、刻相对,同时也指合法处断;其特征是重辨冤释诬,重通情执法,具有人民性的一面。中国古代司法,基本上是在这一价值标准下展开,并在这一价值追求中运作的。  相似文献   

11.
王旭 《法学家》2023,(1):1-10+19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这一表述是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通过立法实施宪法”的重要发展,体系性地提出宪法实施在主体、方式、对象、手段等方面的新内涵。“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可分为两种类型。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需要在根本方向、工作布局、主体内容、制度保障四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曹婧 《中国律师》2010,(8):15-19
2009年7月,中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在法律人才往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中。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注一股暖流。志愿者行动中的律师们.身体力行地播种着关于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理念,为缺少法律服务的西部群众带去法律的关怀。虽然暂时减少了收入,赢得的却是尊重和感动,是老百姓沉甸甸的信任。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志愿者律师,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热情和为梦想而激荡的心。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创意经济暨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二十周年”论坛。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论坛上发言,从“对人、对人权”的尊重角度谈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并对我国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寄予了殷切希望。本刊将发言内容予以整理经本人审定后刊登,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