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徒法不足以自行",实行法制,并不是否定人的作用。在法制的条件下,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强的法律素质、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护法等诸多环节,其中,提高人的法律素质是一个重要环节。法制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用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从1979年至今,我国共制定了280多个法律和关  相似文献   

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尤其是法制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追本溯源,中国法制现代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因此,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中西两种法律文化的冲突。对这种冲突的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成功地立足中国、合璧中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有鉴于此,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理解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和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在统治者手里,法律是统治的工具和制裁的利剑;在道德家眼里,法律是道德堕落时人们无奈的自救;社会学家认为,法律是弱者的保护神。无论对法律意义怎样表述,谁也无法否认,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法律是人们共同信守的契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法律是每一个人的保护神。"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并不仅仅是社会公民的心灵提升,道德升华,或者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和谐的建构真正依赖的还是对法律正义的信仰。当法律成为信仰,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4.
宋代法制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制的顶峰,尤其是宋代的司法制度,其体系之完备,制度之健全,不仅在宋代以前的朝代是少见的,就连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各朝也是望尘莫及!宋代以武立国,但是宋代的历代统治者却极其重视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们将“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的治国理念贯彻到司法运作当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超越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司法制度,而这些司法传统应该被视为是当代许多先进司法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相对固定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法治目标的确立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观念的基本取向。独立的社会主体意识、对法律的信仰与崇敬之情、积极参与社会法律活动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积极倡导和培育。  相似文献   

6.
岳进 《云南人大》2006,(9):13-14
判断一个社会是不是法制社会,不但要看其有没有法律或法律体系完备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已有的法律执行得如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法律执行的不平衡性已成为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国家的一大痼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律移植的概念及其价值切入,述及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及法律移植对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应坚持科学性、本土化和适度循序渐进原则。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调整海外贸易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限定了海外贸易主体,规范了海外贸易程序,规定了政府监管机构和监管措施,并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一方面适应了外贸发展的需要,为政府增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过于严格的政府掌控,也抑制了海外贸易的健康发展.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法律制度,对于全面认识宋代经济社会状况和我国古代商贸法律体系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法律心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对所有与法律有关的现象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信仰。法律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变革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的制约。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各自独特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条件,它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09,(1):90-90
焦宝乾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撰文认为,作为当今法学研究的新领域,法律论证具有目的性、论辩性、交涉性、合理性、实践性等特征。法律论证既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职业技术与法律方法,因而法律论证一般被定位为一种法律方法。法律论证体现了当代法律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如何将法官做出的判决予以正当化、合理化,已经成为当今法律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三、值得借鉴的中国法制历史的经验如前所述,中国法制历史是悠久的,未曾间断的,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当前法制建设很有借鉴意义。古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里只从宏观上提出以下几点:(一)重视或漠视法制对国家盛衰具有重大影响众所周知,法制推动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法制调整经济关系促进社会发展,法制调整政治关系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法制调整社会公共职能使社会达到有序,法制还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们道德与法律的自觉。因此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富强,而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明高度繁荣的阶段,而宋代社会因其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产生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同时也背负了许多社会风险,这些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紧迫感,向宋代统治者的社会控制的智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在实践中应对这种挑战,社会系统观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和平衡机制,在宋代统治者内已逐步形成,并把它作为驾驭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控制社会达到有序运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3.
法制(相当于英文的Legalinstitution),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相当于英文的Ruleoflaw),是指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治国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很少使用“法治”这一术语,而使法制的含义包括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用法制这一术语来表示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法律现象,既不利于法律思想的交流,也不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应正确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不应再把“法制”与“法治”相混淆。法制与法治的联系表现为:法制是法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则法治失去依…  相似文献   

14.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法治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司法公正对公民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拥护、认同和归依等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5.
该书《译者前言》中说:“本书以极为简洁、精确的语言总结了五百年法律发展的恢弘历史,为人们描述了正当法律程序观念发展演变的清晰轨迹。而沿着这条轨迹,人们可以准确地了解正当法律程序这一重要概念所包含的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泰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大约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泰国法制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外来因素曾经起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古代泰国的封建法规渗透着印度《摩奴法典》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神权主义和等级特权的色彩。近代泰国的法律制度在西方法律体系,特别是法国法律体系的影响下,实现了从传统法向现代法律体系的转变。尽管如此,泰国法律制度始终是外来法制的民族化,这就使它成为泰国历代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文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而圆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 对于一个有悠久的法制历史、有深厚法律传统的国度而言,从传统到现代法治的转换尤为艰难。现代法治精神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现代法治也需要从传统中不断总结,创造性地完善。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要树立四个观念要树立"法治"的观念。依法治国,也就是"法治"。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国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事务,当然实行法治,并不是说今后不再运用行政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思想教育的手段,但主要靠法制,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是建设一个法制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法治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司法公正对公民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法律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重要的是看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拥护、认同和归依等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试论执法为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执法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端正执法思想的需要。要实现执法为民的宗旨,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变革。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人权保障观念、依法行政观念、权利本位观念,并努力完善公安法制,从严治警,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