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坚持以人为本。在开展反腐倡廉的宣教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功能的重要性,把廉政文化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廉政文化具有舆论和风气的导向作用。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现状,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这个地区的廉政水准。针对某些“笑廉不笑贪”、“羡腐心理”等消极文化现象,一定要用先进的文化去战胜落后的文化,以人为本,根据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心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步健 《群众》2011,(7):89-90
地处北欧的芬兰,自1995年以来的16年间,在“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有11年排在前两名。该国反腐保廉的经验,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反映在透明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和互动的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综合营造了不能贪、不敢贪、不必贪和不想贪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谈当前腐败中怪现象。文章指出,笑廉不笑贪助长了官场腐败。 文章说,当前在部分人当中,价值观念扭曲,是非标准错位,使一些廉洁自律的干部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反而受到奚落、责难、孤立和排挤。如严格照章办事被说成思想僵化、保守;不搞以权谋私被嘲笑为没本事、没能耐;而一些能捞敢贪的人反而被推崇为有开拓精神的能人,形成了笑廉不笑贪的怪现象。 文章列举的反腐败中的怪现象还包括: 捞了就跑现象。近年来,部分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利用流动人口管理、身份证管理、旅游业管理中的疏漏,采…  相似文献   

4.
报刊揽胜     
观点令人忧虑的笑廉不笑贪《衖望》杂志今年第41期发表署名姜敏的文章,指出,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廉政干部大多被认为是没本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能捞会贪者反倒被认为是有能耐,被推崇为“有开拓精神”的人。沈阳市新城子区广电局局长张德山,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干工作,出差从不坐卧铺车,吃饭总是一碗面条或一盒快餐,可别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他与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脱节。相反,腐败分子马向东从80年代就开始“买官”、贿选,继而从商业局副局长的位置直线上升。马向东的口碑一直不好,举报信不断,却能一次次…  相似文献   

5.
贪污,是个很古老的话题。贪污行为起源很早,可能是伴随着私有制、伴随着权力的产生而产生的。由于贪污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所以历史上贪污盛行的时代,吏冶一定是败坏的,官场上以至社会上的风气一定是污浊的。历代圣君贤相,只要想有所作为的,只要想长治久安的,无不以防贪、反贪、惩贪为第一要务。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在即位诏书中就向全国宣告说:“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官若忠廉,则贤才向用,功绩获彰,庶务皆得其理。天下何患不冶?官若奸贪,则贿赂肆行,庸恶幸进,无功冒赏,巨憝得以漏网,良善必至蒙冤。”因此,惩治贪官,法令极严:“官吏贪赃,最为民害……但有贪贿枉法剥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发挥家庭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普陀区把“家庭助廉”教育作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2007年6月至8月,在全区处级领导干部及家属中开展了“家庭助廉”知识竞赛,使整个教育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瓶装矿泉水充斥市场.现在再来谈论直饮山泉.恐怕要被嘲为“连趋时都不够格”。我不敢妄言眼下矿泉的种种优劣美恶;只想说,历史上记载的山泉.竟有贪廉之异。广东境内有被称作“贪泉”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石门有泉.饮之辄使人贪,名曰贪泉。……贪泉一在连州之五溪水.与在石门者为二。”贪泉之名,由来已久.始于汉大夫陆贾.饮后贪财敛钱。晋代吴隐之有意饮之.而不易节操。《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广)州二十里.也名石门,有水曰贪泉…  相似文献   

9.
“分明”之后的困惑言炎一个颇为引人注意的题目──"清官与污吏,离任见分明",叙述了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位姓韩的区委书记调任新职,群众依依难舍数政绩;一位姓王的县委书记调任新职,群众沿途花圈纸钱送瘟神。叙述者还感而。慨之说:"谁个贪,谁个廉,不要以为群...  相似文献   

10.
治理腐败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着治理腐败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状况。只有坚持系统配套、适度超前、公开透明、人性本恶的原则和遵循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设计出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让人无法腐败。因此,应着力构建“不想贪”的防范机制、“不能贪”的约束机制、“不易贪”的监督机制、“不敢贪”的惩戒机制、“不必贪”的保障机制,为防治腐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牛恩毅 《前进》2012,(7):52-53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长子县纪委、农廉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廉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纪委对长子农廉工作提出的“提升农廉建设四化水平”的具体要求,以“大农廉”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常风廉政律设.取得了一帝成始.  相似文献   

12.
古书中有“官管官”之说,“官者,管也”,还把官分为“管官的官”和“官管的官”,说明官是要管的。管是权力的象征。不管,权力就会越轨,就会膨胀而导致腐败。 我们的领导工作中。选“官”任“官”已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然而对于管“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却不大被人重视,更谈不上管好管严,管出成效来。由于只任不管,或管而不严,往往勤的变懒,廉的变贪,谦  相似文献   

13.
<正> 廉政和勤政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所谓廉政,就是讲从政清廉,不以权谋私;所谓勤政,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但是,这种区别又不是绝对的,廉政和勤政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深层次的关联关系。比如:“执政者艰苦奋斗”的行为,它便既包含着“廉”,又包含着“勤”的因素,我们常说的“克己奉公”。就既有“廉”的要求,又有为党为人民作贡献的要求。从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来看,大量事实说明,“廉”和“勤”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懒、馋、占、贪、变连在一起,这是从反面道破了不勤政与不廉政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从正面来研究问题,就可以得出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结论。再者,我们应该特别弄明白的一个道理:共产党人之所以提出廉政和勤政,  相似文献   

14.
去年10月《武汉晚报》连载拙作《朱元璋治贪》,使我反复地思考了一个字———“贪”。“贪”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了。在我国象形文字中,就有贪字,从贝。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古称珠贝。说起来,珠贝的历史比古时称为“钱”的货币要早约三千年。从字形上显而易见,有珠贝...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最广泛的主体,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反腐倡廉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形成一种"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浓厚社会氛围,而人民群众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信”字是“人”从“言”,所言成真就是“诚”。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许多政策都将按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办事,政府的行政干预将减少,这就使信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同时又是信用经济,良好的诚信关系,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家庭因素对职务犯罪的影响,分析了家庭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既可助廉,也可助贪的两面性,结合支线综合段实际,就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发挥家属"二道防线"作用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般地说,失足是因走路不小心而跌倒,如失足落水,失足坠崖,比喻人的堕落,犯错误或犯罪。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讲的失足,是人才在前进中一种可能发生的现象。“略一失足,廉耻道丧”,“一失足成千古恨”,说明失足对人才成长危害之烈。“独行慎失足”,“君子不失足于人”,告诫人们失足是人皆警惕的。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人才失足多因“贪”起。贪即贪欲,如贪  相似文献   

19.
基于“郡县治,则天下治”而生发开来的县治权力监督,呈现出三层监督体系的架构,内含“以卑察尊,以小制大”,回避防腐、峻法惩贪和官德导廉等灵活性与规范性并举的机制,也存在着官僚政治网络里多元监督无奈、官吏薪俸不济时导致勤廉监督难为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其“端本澄源,源清流洁”等吏治思想,对维护和稳定清王朝的政治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吏治主要思想包括: 把从严整饬高级官员作为吏治的第一要务。亲政前,下诏求言,御史余缙建议,“民生安危视吏治,吏治贪廉视督抚”,他认为问题还不止于督抚,更深的根源在部院大臣。京官无法直接向人民搜刮,但手握官员任免权与钱粮奏销权,可借助权势向外官勒索贿赂。所以他说:“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