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2.
翟昕 《世纪桥》2008,(1):25-26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共产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所谓瞿秋白“左”倾错误统治下的中央提出了“革命高潮论”,土地革命初期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因为土地革命初期的中央就一直存在着高估革命形势的偏差,而瞿秋白主持下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并没有认为革命形势已经高涨;“城市中心论”也不能准确反映至少是1928年6月党的六大以前党中央的武装斗争思想,即党的基本方针是实行土地革命,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地点的选择不拘城市和乡村,而更注重农村斗争,起义战略是各地农民起义,建立乡村政权,工农联合成总暴动,夺取省会城市,取得一省与数省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科学,它包括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上、下篇。对于上篇,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没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于下篇,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原则设想,没有实践,因之,这些设想属于理论的观念形态,它的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对其教条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然是“同时胜利”。“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不是对立的。因此,关于“同时胜利”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时,因而被“一国胜利”论所取代的传统观点,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的本来思想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通常是被看作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论。然而,只要细加比较,便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都是在承认暴力革命学说的前提下,对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或时机作出的某种独特的构想。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恩暴力革命学说的发展。其论据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出现跳跃式局面,一些后起的国家在短期内超过了某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国家,它们需要按照自己韵政治、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样就与老牌国家发生了冲突和矛盾,战争成为不可避免,从而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在它们统治的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在这些地方首先发动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个别国家内的胜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许宝友 《理论建设》2012,(5):11-12,42
斯大林对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作了论证,对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思想作了解读和阐发,但通过对列宁有关思想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观点与列宁的论述是有差别和出入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5,(5)
俞良早教授认为,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没有提出"一国首先胜利"论,一战期间列宁也没有单独一国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更否定落后国家(特别是俄国)会先于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可能。而且,俞教授还认为,列宁提到的两种革命战争的"汇合"不可能导致单独一国胜利,而列宁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完全正确"则是指他完全认同恩格斯关于革命进程的构想,不存在列宁提出了什么新的理论。实际上,列宁不仅重申而且进一步发展了"一国首先胜利"论,并倾向于认为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首先胜利,而两种战争相"汇合"也可以导致单独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列宁立足于新时代提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经设想,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无产阶级力量强大,无产阶级才能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工业国的基础上构筑的。但是,各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恰恰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资本主义比较薄弱的环节取得了胜利,而且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时绝大多数还是农业国。因此,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 ,决定了中国的革命绝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 ,必须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现状出发。中国共产党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确立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策略和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侧重一国首先胜利,斯大林则主张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一枝独秀,坚定地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呈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这一崛起是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崛起,而非建立新的霸权。探讨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对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场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 《党的文献》2023,(6):36-41+81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927年后中国革命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可称之为“两个转变论”。套用“城市中心论”指导中国革命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前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经历了历史实践检验,证明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独创性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的道路,已经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以其独创性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学习和研究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正确地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16.
刘汉峰 《新视野》2023,(5):19-26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取得的一个重大原创性成果。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紧密、结构科学的思想体系,包括两个基本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理论层面,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强化了无产阶级政党使命观,为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继承和发展。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体现在党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四次显著提升上。实践层面,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形态,是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开拓了"政治变革"先于"文化变革"的"俄国道路"。随着东方民族革命兴起,共产国际"二大"提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总结,列宁为东方制定了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策略,并把东方革命看作是世界革命的"突破口""。俄国道路"从而发展为"东方道路""。东方道路"的胜利发展和以后的曲折,都提醒人们应该结合时代的实际,重新学习列宁的民族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革命理论特别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指导。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创立起来的。它产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第一,关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的观点与持久抗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开拓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事关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城市中心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开辟和坚持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同胜利论”和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曾经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回归到原始文本中,对其基本内涵、具体观点和结论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实意义,用以指导我们科学分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