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  相似文献   

2.
湘江之战发生于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进行的第一场大战与恶战。此战红军伤亡极为惨重。据刘伯承回忆:“虽然(红军)最终渡过了湘江,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据龙大云考证,此战红军伤亡超过3.05万人。而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估计,此战红军损失高达5万余人。另外,李德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也估计红军到达贵州省边界时,已损失一半的新兵与75%的“后备军”(主要是挑夫)。不管各家说法如何,大家都承认过了湘江,中央红军的人数已锐减至3万人左右。这足以说明湘江之战是红军有史以来遭受的最惨重的败仗。  相似文献   

3.
在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央红军从离开中央苏区到渡过湘江,通常称之为失利阶段,但在这一阶段中,中央红军获得了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漓水以东  相似文献   

4.
《实践》2021,(4):35-35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数万红军将士把英魂永远留在了湍急冰冷的湘江。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渡过湘江之后,中央红军内部一直存在争论。1934年12月中下旬,短短半个月,接连召开三次会议。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军事指挥问题是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5.
1934年,在广西桂北一带发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这场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损失过半的沉重代价,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为红军保存了骨干力量和珍贵火种,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极其悲壮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湘潮》2020,(8)
正湘江战役时,红三十四师担负后卫任务,在成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该师被敌截断、包围、打散,6000名闽西子弟血染战场,师长陈树湘重伤不幸被捕,宁死不降,断肠明志。今天,让我们走近红三十四师,走近陈树湘,去体会红三十四师全体将士的英雄壮举,去感受陈树湘对党的绝对忠诚,去看一看陈树湘等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长征歌     
正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宜临蓝道一齐占,冲破二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来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通过三道封锁线,势如破竹谁敢当。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②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垮王家烈八个团,消灭周薛两师兵。  相似文献   

8.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9.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兵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时,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部已经判断出中央红军下一步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  相似文献   

10.
在湘江战役中,广西"新民团"配合桂系军队多次向红军发起攻击,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民团武装对过江红军的追击和对未过江红军掩护部队的寻歼较为积极,也使红军遭受了较大的人员损失.湘江战役前后民团武装的表现,使中共领导人认识到广西的民情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从而作出了进军贵州的决策.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过广西突破湘江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八十年后深情纪念,缅怀先烈,让历史告诉今天和未来,同时引发思考,如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高校有"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使命,长征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如果上升到"红军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注重内涵发展,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2.
湘江战役的反思和红军过广西的反思实践,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为红军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开启了一个窗口。这对在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红军的整体军事战略思想,推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枪杆子出政权"、"上山"军事理论到"积极防御"军事理论的转变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重的一场生死决战,惨败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敌我力量的悬殊,主观上是左倾中央领导人政治上的错误领导。其历史意义是促成了红军的历史转折和战略转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铸造了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同时具有激发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强大团结和廉政建设等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政治决策权的缺失、政治参与权的缺失、政治利益表达权的缺失等,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上的缺憾、组织程度太低、利益表达受诸多局限、拥有的政治资源太少以及基层公权力的恣意扩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各个时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进行了新思考,做出了新贡献。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民主集中制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上达到了新境界;二是在民主集中制内涵的界定上有了新突破;三是提出了加强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权威的新思想;四是在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上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大局”到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再到“五个统筹”;从“两手抓”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再到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思想根源,二是没有制定科学的知识分子政策,三是在全社会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因此,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重视和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作用,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盛衰。  相似文献   

18.
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整合中,不仅要完成第一次飞跃,还要完成第二次飞跃,实现“双重目标”。其政策调整要开启后改革时代,着力解决多元主体权责利险的对称性和统一性;加大政府改革成本支出与降低企业改制成本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30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论战内部的脉络及其历史方位,尤其注重论战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所包含的思想和政治动能。为此,首先分析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特点,继而探讨论战中农民问题何以被确定为革命的核心问题,进而阐述由生产关系论所引出的土地革命展开的可能性,最后分析部分论者如何从“不平衡发展规律”入手确定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总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内容、方式、前途等作出了系统的学理论证,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政治经济学脉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本质上而言是民主道德。其建设包括以行政道德的法制化为特征的制度伦理建设;以民主的道德化为内容的道德规范建设;以民主道德的社会化为途径的舆论建设。这三方面相互作用、互相统一,共同构成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的基本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民主道德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