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 《今日民族》2010,(3):21-24
“串姑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在这里写成。当地傣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方式傣语称“猎少”,意为“串姑娘”。  相似文献   

2.
江严  李一 《今日民族》2004,(12):40-4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  相似文献   

3.
傣家有句成语:“有摆(节日)要演戏,无戏不成摆”。这“戏”指的就是傣戏。 傣戏在德宏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让傣族知识分子将一些京剧、滇剧的剧本翻译成傣文,并由此将傣译内地剧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4.
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省边疆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有七千多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分布在保山地区潞江坝以及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与景颇、傣、佤、傈僳、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仅在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公社和镇康县军弄公社有小片集中聚居。崩龙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族相处,不少人能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族称统一为“崩龙”。但也有“昂”(红崩龙)、“冷”(花崩龙)、“梁”(白崩龙)、“汝买”(黑崩龙)以及“布雷”、“纳安诺买”等自称或他称。  相似文献   

5.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6.
傣族祖先有建寨先立寨心,建勐先立勐心的习俗。勐腊坝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一个大坝子。勐心寨叫曼庄寨,传说是古人从勐腊坝子两端即坝头坝尾同时赶猪相会于曼庄,古人就把此地确定为勐心寨。勐腊坝子的勐心,在曼庄寨子东南方向二百米处的一块草坪上,其标志是一棵菩提树。傣语称这株菩提树为“戈西利庄勐”。“戈西利庄勐”,在傣语里意思是勐腊坝子(勐)中心标志菩提树。这棵菩提树初看是一株,其实并非一株,而是四株,到树下仔细看就能看出。在傣文《勐腊地方史》中记录的“四棵一塘”说的就是这棵树。古人栽植时是以2株…  相似文献   

7.
傣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傣刷子十九世纪初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形成,流布于德宏州各县及缅甸东北掸邦地区。最初以坐唱形式出现,以后受佛教文化及滇戏、皮影戏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为“进三步”,“退三步”的“三神岗”(傣语)形式,在竹搭、土筑的舞台上演出,主要为傣族的各类庆典、  相似文献   

8.
段玥婷 《今日民族》2008,(12):26-31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地处古哀牢地中心,傣语称“勐撒”,缅语称“万莫达”,历来被誉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宝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和艺术之乡。从明清时起,这里的阿昌族、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等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族际社会特征明显。而在多种少数民族中,生活着户撒独有的一个汉族亚族群,户撒阿昌族将其称为“布董嘎”,俗称“大包头人”,在民族识别中归为汉族。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傣历1359年。目前人们已习惯把傣历新年称为泼水节,这正如古代人把傣族先民在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一带建立的达光王国称为滇越乘象国一样.纯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一种特征的直观形象的他称。傣族以六月为岁首,约当公历四月中旬,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即过新年),又称“桑干楞火”、“比迈楞火”(“楞火’是六月,即六月新年)。傣族的傣历和汉族的农历、西藏的藏历,都是阴阳合历。傣历有自己的特点,岁首是从太阳运行位置来定的,即太阳在黄道上进入白羊宫宫首到下一次再到达白羊宫宫首为一周年。按照传统习惯,旧年与新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有一种高达十五、六米的棕榈树十分引人注目,它的树杆笔直而浑园,没有枝桠,直挺挺地插入天际,显得异常高大而雄伟。这种树傣语叫“戈兰”,学名叫“贝叶棕”,人们通常称它为“贝叶树”。过去,傣族人民用它的叶子来刻写经文、文学作品、医药和天文历法知识,传播民族文化。用贝叶刻写出来的经书,叫做“贝叶经”。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关于佛祖历史的经书)和《坦兰帕召》(佛祖的经)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二千七百多年了。  相似文献   

11.
葫芦丝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丝”、“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人们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居住在勐养、芒东河西、遮岛…  相似文献   

12.
大家都知道彝族、白族有过火把节的传统,其实傣族人也兴过火把节,只不过其形式、内容更具有傣家人的特色罢了。每年农历6月25日这天,保山一带的傣族寨子里牛羊叫声此起彼伏,人头攒动,村里一派喜庆欢乐的景象,这天是傣族人的火把节,傣语称“摆怀达亮”,意为“螺蛳姑娘节”。清晨太阳刚露面,男人们就把肥壮的牛羊拉到房子边的山坡草地上宰杀,他们把第一刀刀口血用竹筒接下来浸染鱼网。据说,这天被羊血浸染过的鱼网,能捕到更多的鱼。浸染的程序是这样,先把牛羊血倒在一个大水缸里,再把鱼网放进去浸泡十多分钟后,捞起来铺在沙滩上晒干,再放进缸…  相似文献   

13.
一在德宏,少数民族把武警称为“解放”,这不仅是因为武警是由解放军转过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武警官兵继承和发扬了当年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为当地少数民族办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所以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心里武警也是“解放”。至于说到德宏公安边防支队医院的杨庭华和他的医疗小分队,当地少数民族更是有口皆碑,称他们是“恩人解放莫雅”,能讲出许多他们生动而感人的事迹。二“莫雅”是傣语,意为医生。德宏的少数民族对“解放莫雅”有着神圣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德宏是有名的瘴疠之地。1950年德宏解放,解放军带来了医疗队,用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民间普遍用草药治病,披袍仡佬称病为“若”,呼药为“生”,称治病为“揉惹”,红仡佬呼病为“夜”,呼药为“克”,称治病为“易夜”。仡佬族称血藤为“克拜”,刺老包为“舍荡摆”,车前草为“王留”,淫羊藿为“偶所勒”,追风伞为“黑白摆”,三步跳为“弱底支”。伤风、感冒、  相似文献   

15.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16.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17.
杜晶 《今日民族》2010,(9):42-45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和平坝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中,以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最为瞩目,它不仅是各民族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各民族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更是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无论在学术上、艺术上都有其研究价值。傣族在云南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大多生活在云南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居住在元江的傣族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称,主要有“傣雅”、“傣仲”、“傣卡”、“傣掌”、“黑傣”等。各支系的服饰婀娜多姿,各具特色。下面主要介绍妇女的服饰。傣雅:元江傣雅,主要居住在大水平乡和东峨乡。傣雅妇女的服饰为:上衣两件,一件贴身内衣和一件无…  相似文献   

19.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自1955年7月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以来,已走过40个春秋万。40年来,民族部先后开办了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拉枯语及汉语“民族天地”等六种民族语广播节目,从事民族语广播的队伍也从原来的五、六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5人。民族语广播的开办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语广播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发挥了它特殊重要作用,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发挥广播优势,用正确的舆…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县委、政府抓住云南省委和普洱市委推进桥头堡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机遇,结合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孟连实际,大力引导、助推孟连县民间至今普遍存在的“宾弄赛嗨”族际团结互助机制(“宾弄赛嗨”系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