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7,(7):54-55
李柯勇等在6月11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在恢复高考30年后的今天,高考改革成了争论最多的教育话题之一。焦点一:“一考定终身”。2006年6月7日下午,陕西渭南一名女生比高考规定入场时间迟到了两分钟,被挡在考场门外。女生跪地痛哭哀求却无济于事……对于无数孩子来说,高考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轨迹的走向。“一考定终身”是人们对高考最大的不满之一。  相似文献   

2.
30功名尘与土。30年前,伴随着分娩时的阵痛,高考涅磐重生,一代人抓住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犹如火山爆发。高考的青春期,是一场关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纠结、光荣与梦想喷涌激情的记忆——那是一个沉重的民族被压抑10年后的痛快宣泄,国之复苏的第一声春雷。30年后,高考成为不同时代国人的相同选择、相同轨迹、甚至相同回忆。高考步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稳定的成熟期。曾几何时,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是是非非众说纷纭。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意味着什么——兴衰?废立?存亡?荣辱?抑或亘古不变的人才选拔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天然服从……  相似文献   

3.
30功名尘与土。30年前,伴随着分娩时的阵痛,高考涅磐重生,一代人抓住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犹如火山爆发。高考的青春期,是一场关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纠结、光荣与梦想喷涌激情的记忆--那是一个沉重的民族被压抑10年后的痛快宣泄,国之复苏的第一声春雷。30年后,高考成为不同时代国人的相同选择、相同轨迹、甚至相同回忆。高考步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稳定的成熟期。曾几何时,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是是非非众说纷纭。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意味着什么--兴衰?废立?存亡?荣辱?抑或亘古不变的人才选拔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天然服从……  相似文献   

4.
高考是非     
孟盛 《廉政瞭望》2007,(6):9-10
30功名尘与土。30年前,伴随着分娩时的阵痛,高考涅磐重生,一代人抓住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犹如火山爆发。高考的青春期,是一场关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纠结、光荣与梦想喷涌激情的记忆--那是一个沉重的民族被压抑10年后的痛快宣泄,国之复苏的第一声春雷。30年后,高考成为不同时代国人的相同选择、相同轨迹、甚至相同回忆。高考步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稳定的成熟期。曾几何时,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是是非非众说纷纭。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意味着什么--兴衰?废立?存亡?荣辱?抑或亘古不变的人才选拔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天然服从……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高考惊动的层次有多高?30多年前,恢复高考需要邓小平拍板决定。时至今日,高考改革方案也需要由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2014年9月4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向社会正式公布。这一高考改革方案,将影响千百万学子与家庭的命运。根据实施意见,新高考由统一高考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人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科目中自选3科。  相似文献   

6.
高考■命运     
30功名尘与土。30年前,伴随着分娩时的阵痛,高考涅磐重生,一代人抓住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犹如火山爆发。高考的青春期,是一场关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纠结、光荣与梦想喷涌激情的记忆--那是一个沉重的民族被压抑10年后的痛快宣泄,国之复苏的第一声春雷。30年后,高考成为不同时代国人的相同选择、相同轨迹、甚至相同回忆。高考步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稳定的成熟期。曾几何时,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是是非非众说纷纭。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意味着什么--兴衰?废立?存亡?荣辱?抑或亘古不变的人才选拔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天然服从……  相似文献   

7.
30功名尘与土。30年前,伴随着分娩时的阵痛,高考涅磐重生,一代人抓住了改写命运的机会,一个国家的生命力犹如火山爆发。高考的青春期,是一场关于个体与国家命运纠结、光荣与梦想喷涌激情的记忆——那是一个沉重的民族被压抑10年后的痛快宣泄,国之复苏的第一声春雷。30年后,高考成为不同时代国人的相同选择、相同轨迹、甚至相同回忆。高考步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稳定的成熟期。曾几何时,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是是非非众说纷纭。30年河东,30年河西。30年意味着什么——兴衰?废立?存亡?荣辱?抑或亘古不变的人才选拔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之间的天然服从……  相似文献   

8.
围观     
30省份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1月9号,除西藏没有明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下称“异地高考”),其余30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公布了方案。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集中体现,作为素质教育的反面典型,一直遭人非议,“高考废除”的言论也屡见不鲜。但实事求是地说,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对高考改革的批判,不应该导致对30年  相似文献   

10.
黄海 《世纪风采》2007,(10):18-20
30年前,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一公布,多年苦熬在农村广阔天地的成千上万知青奔走相告。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纷纷报名参加高考。当年的考生们,一定还记得是邓小平拨乱反正,才使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笔者从2006年6月中央档案馆解密的部分高层领导人档案中获悉:30年前,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徐萍 《求是》2014,(6):43-44
<正>2013年底,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方案中称2016年高考英语科目考试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一时间,人们对一年多考的议论颇多。实际上,无论是从我国30多年高考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还是从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与走向来看,高考一年多考都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高考一年多考政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探索过程。我国的统一高考自1952年建制以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一直饱受诟病,此后的高考改革也大都围绕着如何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来进行。2000年,部分省市试行的春季高考就是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4,(4):38-38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往年相比,2014年高考有十项新政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首次有限度放开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在考生资格审查方面更加严格,高考加分政策调整等。 新政一:2014年,符合一定条件的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我区参加高考,但仅限报考高职高专。同时,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高考移民”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区外务工人员(含其他非我区户籍就业人员,下同)随迁子女参加我区2014年高考,除应具备我区户籍人员报名条件外,还须执行如下规定:截至2014年4月1日,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可在务工流入地参加2014年高考,仅限报考(专科)专业:本人具有我区高中阶段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家长在我区拥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职业且纳税(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均满2年。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叔 《党课》2014,(13):106-107
据说咱们中国的高考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考试之一,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说,中国高考是世界“第一考”。能称得上“第一考”,便说明其规模之大和重要性了。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基本相当于北欧国家瑞典的人口总数。而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在连续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有高考考生甚至喊出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  相似文献   

14.
自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至今已经30年。30年一个轮回,在肯定高考改变千万人命运为国家选拔有用之材的同时,人们也听到了质疑的声音。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一份“2010年废除高考”的提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争议,作为提案的呈交者,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备受社会关注。在代表提案审议期间,这份提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育部长周济、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也分别就这份提案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公开答复。站出来反对高考的人,范谊并不是第一个。早在2005年,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便撰文呼吁“取消高考招生制度”。这位《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目前的中国高考,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体制。在他眼中,高考这一“认分不认人”的招生制度,导致了许多综合素质一流的可造之材无缘进入深造之门……一部分人对于高考制度的叫板,或许只是对高考改革的一种善意鞭策,但由此所引发的关于高考存废或是改革的大讨论,却仍会继续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5.
高考加分造假案的频出,引发舆论的极大关注。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赞成高考回归“裸考”,一时间,取消加分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此背景之下,高考加分调控措施逐渐浮出水面,各地也纷纷检视以往的咖分政策,或取消项目,或降低分值。2010年的高考,或许可以说是加分政策面临转折的一次高考。  相似文献   

16.
《党建文汇》2001,(7):48-48
辽宁西北部有一个30万人口的贫困小县——康平县,县城虽不出名,但这里却有一所闻名的省级重点中学——康平县高级中学。学校有2人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有4人被评为沈阳市“学科带头人”,有10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近一半教师为县骨干教师。自1995年至今,连续几年高考升学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龙平平  张曙 《湘潮》2014,(1):6-10
1977年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来的考生参加了当年高考。1978年夏,参加高考的考生达N610万。恢复高考,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是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18.
陈叔平 《当代贵州》2008,(24):64-64
1977年冬天,被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那场中国历史上规模庞大的高考,推动和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变革和发展,成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基石。30年来,贵州教育抓住了历史机遇,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战略。但也应看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高考≠命运     
盂盛 《廉政瞭望》2007,(6):14-15
高考与命运的逆命题 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208万,到了第二年,一下子激增了22万人。此后每一年,扩招开始像滚雪球般轰轰烈烈,而高考与命运的等式不再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20.
《党建文汇》2008,(7):33-33
前不久,79岁的老人汪侠在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考点参加第四次高考。此前,他已分别于2001年、2002年、2007年参加过3次高考,因成绩不理想未能被高校录取。图为汪侠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