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对自由作出了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他从感知者反思前的存在获得的"本体论证明"出发,把自由规定为人的"自为的存在".这种自由决定了"我"与"他人"的基本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他人"的具体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我"与各种"决定论"之间处于紧张状态.这种自由观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哲学指导意义,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介入,对现实政治关系残酷性的揭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政府主义取向."自为的存在"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纯粹意识,只存在于个体"自为"结构中,不能对社会生活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道德"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三大派别之间争论的焦点是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问题。分析与研究各派别的观点,对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发展本国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设计与政治证明是西方政治哲学对政治合法性证明的两种理论方式.古典政治哲学以政治设计为主,现代政治哲学以政治证明为主.政治设计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是对政治合法性的间接性证明;政治证明表达对政治理念的确认,是对政治合法性的直接证明.政治设计以道德哲学为基础,实质是目的论证明;政治证明以契约论为代表,实质是程序证明.两种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显隐交互运用,把政治证明作为政治哲学的本质凸显为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新自由主义的乌托邦,罗尔斯继承发扬近代西方启蒙政治哲学,并在近代契约论的基础上重新构造当代契约论.他相信并继续倡导近代西方政治解放的理想,把马克思视为自由主义的批评者.总体上说,他基本上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又站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进行批评,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且不值得欲求的.就是说,它与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异质性的,是马克思在19世纪就已批判并超越了的自由主义的当代新形态,其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敌对的.  相似文献   

5.
人民性--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探索》2004,4(3):45-47
政治哲学所要追寻的是那些隐藏于政治现象背后的机制和道理.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是极其丰富和很有特色的,其中人民、政党和政权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民性"的问题是他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而关于政党的"中介"理论也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是当代西方政治理论争论的热点问题.西方在此问题上主要坚持"分"的思路,从权利入手解决不同民族群体共存.这种通过制度形式实现国家政治整合的观点带有貌合神离的特点;当代中国的和谐民族政治观,更注重了通过发展不同民族之间内在和谐关系来加强政治整合,在当代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整合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冲突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景观.让矛盾与冲突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承认冲突的客观存在并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制度、体制对冲突加以引导、调节,是现代社会当然的理性选择.政治妥协在对多元性的尊重中展示某种共识,在不同的诉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是化解社会冲突、实现"多元一致"的合理路径.现代社会是冲突与妥协两种形式良好互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动力.以妥协化解冲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将使我国政治发展更富开放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周桂钿 《学习论坛》2006,22(1):67-69
中国政治哲学以"和而不同"为代表,西方政治哲学以"优胜劣汰"为代表.优胜劣汰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由于强调竞争,尊崇强者,对弱者采取贬斥和欺侮的态度,在世界上挑起争端,制造麻烦.中国哲学重视和谐,协调关系,照顾弱者,维护安定秩序,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缺点是进取劲头不足,不利于发展.二者结合,取长补短,将产生最佳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方“防止多数暴政”思想论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施雪华  胡勇 《唯实》2004,(3):31-36
"防止多数暴政"思想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所带来的阶级结构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迁、政治结构与政治思潮的转型反映到近代思想家的观念之中,产生了"防止多数暴政"思想.就整体而言,它不是一种反民主的思想,其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体现了现代基本政治价值--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冲突;它是一种在现存体制中试图调和现代社会冲突与阶级对立的努力;它完善了民主的传统经典定义;它还成为调节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要超越"左"与"右"对立的政治哲学,其核心人物和精神领袖是安东尼·吉登斯.由吉登斯进行系统化阐述的"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包含六个方面,即修复与重构被破坏的社会团结;生活政治的兴起--摆脱解放政治,建设生活政治;现实民主制度的民主化;建设以信任为基础的能动性政治;改革福利国家,建立投资型国家;消除各种暴力.  相似文献   

11.
政治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政治现象起源,反思既存政治关系和为政治发展提供价值指向的理论体系.黄宗羲从寻找宇宙万物的本体转向寻找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政治现象的本体,这一政治本体的寻找就为黄氏建构政治哲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人性论是黄宗羲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公其非是于学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政治哲学基于他所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政治哲学基础即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并且在此引导下,马克思完成了对启蒙理性的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的双重批判.在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政治哲学对启蒙理性进行了重构,从而产生了独具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特色的理性论.  相似文献   

13.
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继承的是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传统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乃至否定政治生活,这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中可以看出。阿伦特在批判、抛弃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借现象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善待政治经验的新政治理论。这种政治理论充分考虑到人的多样性事实及创生性境况,并致力于捍卫人的本真性。阿伦特的努力源于她对现代社会以及极权主义的深刻反思,是在极权主义废墟上试图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澄清政治经验的一种颇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制度理论的政治哲学--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百成 《理论学刊》2001,2(5):33-35
邓小平的政治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理论.作为社会政治的一种分析框架,制度在邓小平视野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邓小平政治著作的文本出发,结合西方政治哲学家的有关论述,对邓小平政治哲学思想作以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政治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人性与政治的关系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人性是政治的根据和本源:对个别思想家的政治哲学的探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专题研究;对中西政治思想中人性与政治关系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是哲学思想及思维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的具体应用,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的构建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基础性平台,而哲学思维揭示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对应关系及其话语考量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在立足哲学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下的话语对应关系平台建设和构建话语创新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进行了论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有何干系?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即他所说的第一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存在一般",它相当于"普遍的定义",而对"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概念的定义"就是形而上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与政治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著名者包括"没有推动就没有变化"与善恶标准的联系;"没有推动就没有变化"和自由的联系;生命运动与自然平等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霍布斯的思想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因此他的形而上学观念蕴含了其政治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理念,作为其核心的"以人为本"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理解的继承与发展,它明确了人民群众在政治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阐明了政治哲学要以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的理念,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全面超越以及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了"君"的理想人格和必要条件.他的君臣分治论,提高相权,抑制君权,并赋予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学校以议政权、监察权和一定罢免权.这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君主立宪代议制的政治设想.但它与西方式民主在人民与国家关系的侧重点上,在国家领导者是为万民还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上,在是否在体制内对执政者进行经常性教育三点上有不同.这种中国式民主的模式,可以与西方式民主互补,从而创造出更高级的民主模式,使民主政治真正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彝"是李大钊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立基于民彝的政治是李大钊所憧憬的理想政治.本文分析了民彝概念的政治哲学内涵,阐述了李大钊以民彝政治观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政治进行批判的思想成果以及他对民彝政治之为理想政治的展望,最后界定了民彝政治思想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