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岛时期(1899-1920年)、北京时期(1922-1924年)、法兰克福时期(1924-1930年)。在工作关系中,卫礼贤的地位由殖民特权走向相对平等。卫礼贤与长期以来受到歧视的中国学人建立了丰富的学术网络,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作为新型的学者,卫礼贤超越了汉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把知识生产看作是集体知识收集的过程。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卫礼贤逐渐抛弃了科学和文化霸权,把汉学"知识话语权"交还给了中国学人。  相似文献   

2.
蒋锐 《德国研究》2004,19(1):52-57
本文尝试将卫礼贤的汉学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其在每一个时期的汉学活动及成就、特点与不足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卫礼贤从一个新教传教士成为一个儒家信徒,从一个翻译家成为一个著述家,从一个神学家成为一个汉学家,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和"两个世界的使者",从而最终完成了其人生的转变,跻身于世界著名学者和汉学家之林.  相似文献   

3.
蒋锐 《德国研究》2006,21(4):53-61
本文围绕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着重探讨四个问题:一、中国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二、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核心内容;三、《易经》与中国的生活智慧;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叶隽 《德国研究》2008,23(4):66-74
本文选择近代中国两名重要的德国传教士安治泰与卫礼贤为研究个案,探讨他们在近代德国已建构完成的民族一国家背景下,是如何肩负传播基督文明(注意到天主教与新教的背景差异以及个体因素的重要性)的使命来到中国,并如何协调其间张力,在远东国际关系大背景下来参与中德政治关系进程并发生影响;以及时代命题是如何通过传教士这样特殊的群体而得以彰显的。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药家鑫案"的"续集",虽然原告药庆卫及其代理律师都一再声明,此案是一个独立的名誉侵权案,与药家鑫案的最终判决并无瓜葛。药庆卫声称,张显的不实言论对他们夫妻的名誉造成严重伤害,要求张显当众道歉,赔偿一元。他曾被人称为"杀人犯"的父亲,新浪微博上"药家鑫之父药庆卫"的认证,让他的微博自去年5月31日...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介绍了当代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及其代表小说<陌生的朋友>,并记述了克氏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亦农 《德国研究》2002,17(2):63-66
本文着重介绍了当代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及其代表小说《陌生的朋友》 ,并记述了克氏对中国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当时佛门内部不同思想交锋的情况.惠皎改变了早期僧传作品倚重史料收集,不重细节刻画的倾向.《高僧传》的记述,不仅在篇幅字数上有大量的增加,为高僧形象的"立体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高僧传》的文本在注重史料的同时,更具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是完全的故事虚构,而是通过冲突性的情节,对手形象的塑造,着力再现高僧的"精神本真",呈现时代的"内在精神".惠皎自如地穿梭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一方面更好地贯彻作者弘法传教的著述意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佛教内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慧皎突破了传统高僧传记的撰写观念,运用"出文入史"手法,着力探寻历史人物与时代思想背后之"真实",对后世高僧传记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纪传体"史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的影响,亦是佛教传记文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新民周刊》2012,(25):33-33
马可·波罗(1254—1324),1275年到华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  相似文献   

10.
王殊 《德国研究》2002,17(1):4-12
文章记述了中国与联邦德国于 1972年 10月正式建交的全过程 ,披露了当时两国政府领导人之间如何决策、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的鲜为人知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皇越春秋》是一部越南古代汉文长篇历史小说,记述1400—1428年间的越南史事,侧重描写越南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矛盾纠葛。在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语境中,《皇越春秋》以不同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的话语,对中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他者的文学虚构和文化阐述,传达了越南古代汉文历史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阿晖 《新民周刊》2020,(15):58-61
边境小城绥芬河,扛起了外防输入的战"疫"重任。保卫绥芬河,也是在保卫我们这个最先战胜疫情的国家。随着武汉正式解封,全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中俄边境的小城——绥芬河却拉响了战"疫"警报。自4月1日以来,经绥芬河口岸入境的确诊病例连续半个月居全国之首。到记者截稿的4月21日止,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  相似文献   

13.
冯永锋 《新民周刊》2012,(15):90-90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记述抗癌历史和科学发现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控诉人类中的某些利益团体,如何阻挡社会更快速地靠近癌症真相的书,不如说是一本既得利益集团如何把延续有效发现的代价成功或者不成功地"转移给不该承受的人"的书。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每天一定面对两个"不可知"的世界,一是你所探索的  相似文献   

14.
《七十八日游记》记述的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闻。这本游记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对中国人及中国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使对今天的中国人及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德富苏峰是以日式东方主义的思维来审视中国的,他的行文中充满了作为发达国家国民的自负与骄傲、以及对中国的鄙视情绪,这也使得《七十八日游记》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毛尉克 《德国研究》2002,17(2):9-13
本文记述了同济大学在科研、教学和文化等方面对德合作的重大事项,分析论证了对德合作在同济大学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韩自古以来的密切关系,各时期的中国历史文献均对韩国有所记述,但中国知识界关于韩国历史的研究还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以来中国的韩国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前夕,第三个时期是从1992年中韩建交一直持续到现在。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各个时期中国的韩国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法国研究》2012,(4):99
新华网巴黎10月22日电(记者梁霓霓)在卢浮宫面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国人多会凝视良久方肯离去;他们想了什么?对西方文化又有怎样的体会与洞察?法国学者提问,中国同行回答,在交流与思辨、碰撞与沟通中,一场中法文化的对话悄然展开。专门记述这场对话的跨文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日本与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交流是通过海上交通、海上贸易的途径进行的,而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战国海商"和"引込町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中的相关记述都较为粗略,反而是一些日本文学家在相关史料基础上,以日本战国时代与南洋地区经贸关系为题材、以"战国海商"或"引込町人"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历史小说,对相关的历史场景予以了重现和回忆.作为活跃于东海、南海商道上特殊的商人群体,"战国海商"与"引込町人"在日本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特殊的.这些小说对"海贼商人""引込町人"的掠夺贸易及对因之而盛的南洋"日本人町"的描写,是对战国时代日本与南洋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呈现,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历史上东亚—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值得我们从东方学及东亚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用文史互证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可波罗与东南亚马勇罗亚文一提起马可波罗,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他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而对他的东南亚之行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撼的事情。现在,该是了却这一撼事的时候了。一、马可波罗在东南亚的行程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的记述和...  相似文献   

20.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3,(12):24-25
早春二月。几乎所有的舆论都关注着一个江阴农民的去世。毫无疑问,他就是吴仁宝。任何一个关注、研判中国农村改革和中国农民命运的人,都无法绕过他和他的村庄。吴仁宝缔造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传奇。当下说法,他真正做成了一个中国农民的"中国梦"。中国从来不乏"传奇农民"。与他同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