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私是人类本性所固有的,隐私观念是伴随着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在近代得以确立的,隐私权是当代社会新兴人权。考察从隐私到隐私观念再到隐私权的确立,会发现隐私权涵纳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双重成果,对于理解隐私权的基本人权意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网络隐私权现阶段还未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要求对网络空间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法律制止。网络安全问题,正在使得人类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趋势。因而,在我国隐私权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进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商静  张少锋 《学理论》2009,(24):80-81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网络隐私权现阶段还未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要求对网络空间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法律制止。网络安全问题,正在使得人类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趋势。因而,在我国隐私权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进行建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董媛媛 《学理论》2011,(26):55-56
随着社会文明、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安宁和独处环境、私人空间的保留要求将更加强烈。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律权利。我国法律虽然多处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但在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因而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显现其不足,尚未形成完整制度,隐私权被侵害相当突出。加强和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两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行使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矛盾与冲突。事实上 ,权利与权利的冲突不仅是司法实践中法官们所遇到的难题 ,同时 ,也是学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就此冲突作一探讨并试着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大硕 《侨园》2014,(5):70-70
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前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历史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当时的著名将领罗科索夫斯基,竟然是一个背着死刑犯罪名上战场、并屡立战功的元帅。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俘获的德国高级将领们撰写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当向他们问及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时,绝大多数德军将领提出的名字都是罗科索夫斯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得到了苏军上下的普遍尊重。他甚至被人们高度评价:"他具有朱可夫的能力却没有朱可夫的缺点,如果能掌握朱可夫所具有的权力,他的作为当不在朱可夫之下。"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就是"人肉搜索"容易引发对别人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搜索目的,"人肉搜索"主要可归为公共事件型和窥探隐私型两类,对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在不同的"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认定上,应充分考虑侵权行为、侵权产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而如果侵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合法取自于公共场所,则可成为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8.
新新 《侨园》2014,(12):24-24
读者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早就习以为常的新闻:美国某高校校园内发生枪杀案,已经死伤多少多少,而其他枪杀案在美国更是屡见不鲜。一个堂堂的超级大国,世界上哪有战火都少不了他们去"干涉",可为什么自己家园里的"、"枪祸"就禁止不了呢?很明显,"枪祸"的经常发生与美国允许私人持枪的制度有着密切关系。那为什么不禁止持有枪支呢?笔者曾和一些美国人,还有在美国的留学生探讨过这个问题,结果却令人很迷茫。  相似文献   

9.
邵真真 《学理论》2011,(26):53-54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在享受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个人的隐私也在经历着被窃取和被曝光的危险。因此,相对于传统隐私权而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网络隐私权是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个人数据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可以理解为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目前有关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进一步探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世卓 《侨园》2014,(7):27-27
在西方,各个领域里的名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一不小心"祸从口出"就有可能被曝光。美国最近就有一国会议员,因骂脏话而大出"风头"。美国国会议员迈金妮日前接受当地一家电视台专访后,竟然忘记身上的麦克风还没关,回头就骂电视台设计这场访问陷害了她,还骂她的发言人说:"狗屁,你知道什么啊,电视台骗了科兹(迈金妮的发言人),因为科兹是个笨蛋!"科兹费力不讨好帮上司安排和记者会面,却被痛骂是个大笨蛋。  相似文献   

11.
宋海艳 《学理论》2014,(9):82-83
隐私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我国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还不完善,而且多数是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公众人物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给予必要的限制,但此种限制不应无限扩大化,应给予适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北风 《侨园》2014,(6):58-59
文革中张春桥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理论权威"。人们认为张春桥的文章是对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阐述,因此在"句句是真理"的时代,没人敢公开质疑"张春桥思想",更遑论挑战了。历史的奇妙在于,这种质疑乃至批判却发生了,只不过是在一个不被众人关注的地方——监狱中的单身牢房;发出质疑和批判的既不是被囚禁的理论家,也不是丧失自由的高官,而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年轻囚犯——当年24岁的现行反革命犯唐春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最近,记者专程采访了唐春翔,就他当年敢于“叫板”张春桥的“歪理邪说”与其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3.
文扬 《党政论坛》2014,(13):43-44
对于国际秩序的确立和捍卫,美国有着深切的使命感,认为承担这一任务非美国莫属.尽管美国领导世界的实力和能力已大不如前,但这种使命感反而愈加强烈.就在上月,奥巴马在对西点军校毕业生的演讲中宣称,“全世界都期待美国出手相助”,“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这是上一个世纪的现实,也将是下一个世纪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隐私权正在发生变迁,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明显不足,比较借鉴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两种国外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模式之后,提出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加强网络隐私权立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个人的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隐私概念的提出和隐私权理论的发展,与大众传播对个体私生活的侵扰有关。大众传播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个体隐私权保护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之前的大众传播虽然也诱发了大量隐私侵权案件,但互联网出现之后,隐私保护和隐私侵权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总体上呈现出侵权容易、维权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的角度,加强对隐私权,尤其是对与隐私相关的个体数据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网络痕迹被完整保存在网络世界中。欧盟在"冈萨雷斯诉谷歌案"中确立了"被遗忘权";我国法院在"任某某诉百度公司名誉侵权案"中确立了相关裁判规则,但是最终没有支持"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是"被遗忘权"概念和规制的核心;"被遗忘权"不同于隐私权,也不能将其涵摄到人格权体系对其进行保护。在"识别+影响"型定义模式下对"被遗忘权"进行规制建构,需要依循的逻辑路径是:"识别"步骤判断出信息与权利主体的关系,"影响"步骤查明对法益有否侵害,至此法律方能赋予权利主体"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时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深入人心。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实践在美国较早出现和完善,深入研究美国对隐私保护的文化和司法实践,寻找可供推进我国隐私权立法有价值的经验,对加强网络信息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姚震乾 《学理论》2014,(7):127-130
隐私权是重要的人身权利,隐私权保护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机构在对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部分做法与公民的隐私权相冲突,民政救助过程是其中一个体现。首先对民政救助制度进行概述,进而论述民政救助过程中与隐私权相冲突的表现,最后讲述现行法律制度下对民政救助中隐私权保护的局限以及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佳木 《党政论坛》2012,(10):34-35
美国总统大选的"戏",如今正越演越热闹。候选人全力在选民面前"表演",一会儿口若悬河,一会儿幽默风趣,但这些可不是"纯天然"的,而是经过长期训练打造出来的。参加各级选举的政客们往往经过专门学校的培训,这样在应付选民和媒体时,言谈举止才更得要领,不被淘汰。  相似文献   

20.
隐私概念的提出和隐私权理论的发展,与大众传播对个体私生活的侵扰有关。大众传播业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个体隐私权保护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之前的大众传播虽然也诱发了大量隐私侵权案件,但互联网出现之后,隐私保护和隐私侵权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总体上呈现出侵权容易、维权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从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的角度,加强对隐私权,尤其是对与隐私相关的个体数据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