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公司僵局是司法实践中常见难题,修订后的新公司法,在许多方面涉及公司僵局,对解决公司僵局问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本次公司法在修订中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立法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张廷栓  王灿 《工会论坛》2011,(4):130-132
公司僵局是不能形成公司意志的一种僵持状态,这种状态对多方面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而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寻找打破公司僵局的有效方法。全面修订的新《公司法》和有关司法解释拓展了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空间,但过于笼统和原则,使得司法在履行法律职责时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对公司僵局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以及实际情况,对公司僵局法律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完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介入是当前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必然趋势。美国在公司僵局处理之中有较为完善的司法介入方案。我国在本次公司法修订中虽然在诸多方面都有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改进,但对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这一问题并未予以关注。文章对公司僵局的内涵以及司法介入处理制度的存在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在介绍美国司法介入公司僵局处理制度的同时,提出了我国所应构建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有关公司僵局的司法纠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司法解散也已经出台,但并没有有效的解决公司僵局问题。文章通过几个案例,结合公司僵局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些破解公司僵局的建议,主要是从完善司法救济,寻找公司解散替代途径等,希望有利于公司僵局的破解。  相似文献   

5.
公司僵局是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股东之间或者公司管理层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公司陷入瘫痪或无法正常经营的情形.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第183条中明文规定了在此种情形下的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由于公司僵局产生的原因和公司具体形态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救济途径,调解就是其中之一.调解解决公司僵局更有利于僵局的解除,并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6.
新《公司法》第183条创建了司法解散公司之诉制度,对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公司僵局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该条文过于原则,需要对其进行具体解释。本文在简要比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公司僵局的救济机制,并着重从解释论的立场分析《公司法》第183条的定位和适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司法》为防止公司陷入僵局规定了司法解散制度,但司法解散将导致公司人格消灭,对公司以及股东的利益具有终极的破坏性。因此,尽量采取其他替代性救济措施打破公司僵局以避免公司解散。文章从董事会僵局与股东会僵局两个方面探索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司僵局是公司特有的治理机制导致的内部运行失灵状态,与公司纯粹商业意义上的经营困难无关。因此,解散公司、结束经营并非公司僵局的必然后果。虽然司法救济公司僵局具有必要性,但司法救济本身具有局限性,应保持一定的限度。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司僵局司法救济途径只有强制解散公司一种,这种以消灭公司为代价来解除公司僵局的救济方式,成本过于高昂。我国应拓展公司僵局司法救济途径,规定强制解散公司的替代措施,强制解散公司只是在公司处于治理僵局且丧失经营能力时的最后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为股东提起解散公司之诉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立法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解散事由的过分狭窄、提起诉讼主体的单一、缺乏必要的过渡安排和前置条件的限制等,这将影响公司法在解决公司僵局、保护股东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现行立法的不足,在公司法作进一步的修订之前,必须为司法操作提供合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新修改的公司法在第183条规定了公司的司法解散制度.中小股东在公司陷入僵局,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时,可诉请法院强制解散公司以保护其利益.但是司法解散是对公司自治性的严重挑战,如何在平衡相关主体利益的基础上保证该制度适用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以及如何完善与第183条相适应的有关措施,是亟须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董事离任义务立法现状的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公司法》只对董事的在任义务作了规定,而未涉及到董事的离任义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越来越要求在《公司法》中对董事的离任义务作出规定。应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董事离任后的竞业禁止义务、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保守秘密义务、不得与公司从事特定财产交易义务、不得策反公司重要职员义务、不得随意转让其所持股份之义务。  相似文献   

12.
转投资是公司的固有权利,是公司独立人格的一种体现。修定后的公司法把转投资行为的决议机制和数额限制等问题交由公司章程自行规定,实行公司意思自治,符合现代公司法的发展潮流。但是我国公司立法关于转投资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关转投资的对象、转投资形成的交叉持股、转投资中的信息披露以及违反章程规定的转投资行为的效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股东派生诉讼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缺陷的弥补,其建立是平衡公司内部利益关系、强化公司治理的需要。在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的失效,急需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监督公司经营者。而且鉴于我国国情,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应以鼓励诉讼为立法侧重点。我国公司法修正后建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值得赞成,但也不尽合理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公司法》作为一部张扬意思自治精神的法律被学界和实务界高度肯定。盛赞之后的思考是:意思自治既然是传统私法的灵魂和核心,那么对于在一定程度上被公法化了的公司法,意思自治是如何展开适用的,其本源性依据何在,其与合同法对于意思自治的诠释有什么不同以及其强制性规定在法律适用上是对意思自治的挟持还是力挺。基于以上法律困惑笔者展开以下分析:理论层面上,本文以合同为视角,以公司契约论为进路对意思自治制度在公司法背景下进行了寻根性研究;技术层面上,以《公司法》规范配置的设计为依托,深度挖掘我国公司法运用意思自治制度的积极价值和经验教训;操作层面上,从市场的深度融入、司法的谨慎介入以及规范的合理配置等角度提出了公司法关于意思自治制度的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公司僵局是公司经营过程中极易产生、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公司治理难题.公司僵局的本质在于公司治理机构失去行动能力而无法有效从事经营活动.世界各国对公司僵局救济方式的探究中起重要作用的有:赋予异议股东股权收购请求权,指定监管人和临时董事,引入退出权与除名权,公司分立等多种替代性措施,以及司法裁判解散等公力救济措施.各国救济路径为将多种替代性措施的私力救济作为司法介入的前提.因此,我国处理公司僵局案件时,应借鉴各国的不同方法,根据具体案情,将以上替代性措施作为裁判解散公司的前置性条件,以求更妥当地处理公司僵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表面上看,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来自股东或董事之间的分歧和对立,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来自公司的制度安排和闭锁公司的组织形式。以期待利益落空理论为基础、以法院司法介入为手段解决公司僵局问题,其中赋予股东公司解散请求权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浅析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公司法》中增设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表明我国在法律上正式明确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然而,相关法律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限制有余,引导不足。这不利于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健康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完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充实我国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和合理引导;另一方面,要健全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