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幸福与快乐。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佛教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放下哲学。道家认为,快乐人生还是一种坐忘哲学。三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欲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在寻找人生乐点上,可以将人生的乐点归纳为人乐与天乐两大类,约有十四个乐点。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奋斗》2009,(6):56-56
没有一个人愿意放弃幸福。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是人的本能,那道理,就像鲤鱼需要青草、麻雀需要谷粒一样。个人的幸福与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构成我们人生的基本目标,舍掉任何一项,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完整。  相似文献   

3.
正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编织着五彩的花环,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颜色,都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装饰。在生活的道路上,只要我们用心去收集幸福,生活中的快乐便是无限,幸福亦是无穷无尽。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幸福给予每个人亦是公平的,是否幸福,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驾驭。幸福就如同五味瓶,只有自己品尝,你才会品到其中的味道;幸福就如同无数散落的珠子,只有自己用心地收集串连,你才会看到精致的装饰品。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拥有平  相似文献   

4.
我有两个朋友,每次聚到一起,都要讨论世界上到底是幸福比痛苦多,还是痛苦比幸福多? 幸福与痛苦孰多孰少?其实无法精确计算,有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确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多,可为什么大家仍会感觉幸福比痛苦多呢?这里面有个视角和体验的问题.那位认为幸福总比痛苦多的朋友,其实人生也是坎坷的,恋爱时一无所有,工作时千辛万苦,创业时艰难起步,但他依然乐观,他说人生就是过关斩将,痛并快乐着,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理想的实现充满自信.有了希望和自信,打拼就是一种幸福,身在苦中也不觉得那么苦了.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外警察发展历史,随着警察角色从"工具"到"人"的转变,警察幸福问题凸显出来。快乐与幸福具有不同的内涵,自我实现是幸福的基础,幸福是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幸福的落脚点是个人,但其实质是社会问题,社会环境和公安管理体制对警察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标与底线两层意义上,道德与法律都融合在一起,幸福就建立在这种双重融合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纪检与政法》2004,(3):30-30
生活中别忘了时时享受快乐,拥有了快乐就拥有了幸福,每个清晨到每一个黄昏,让我们时时寻找快乐,时时拥有快乐。  相似文献   

7.
<正>前不久,读到了一篇《快乐就是少计较》的短文,说的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快乐,但过多计较则使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官小而不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钱少而不快乐,有的人因为计较子女不出众而不快乐等等,读后颇有同感,不禁引起了笔者对"计较"这个话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你幸福吗”的追问,还是对幸福指数前十城市的甄选等活动,都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吃饱、穿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追求已经成为历史。在商品应有尽有、经济日益繁荣、文化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反而被烦恼困扰,或者无暇思考和享受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伊壁鸠鲁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等著作中可以看到伊壁鸠鲁关于幸福快乐的哲学思想。伊壁鸠鲁把幸福快乐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追求宁静的状态。除恐趋善,灵魂无扰,体无痛苦是伊壁鸠鲁追求的宁静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对于当代人们的幸福追求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钱守旺 《新湘评论》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钱守旺 《学习导报》2010,(13):40-40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一个幸福的底色。把最美的童年留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关于幸福的真谛一直都没有完全的定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视域来看,幸福既不是绝对的外在快乐,也不是完全的内心富足,幸福的真谛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  相似文献   

12.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将发现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多的幸福——因为你开始关注与名利无关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3.
快乐至上     
在功利主义者眼中,追求快乐是为了尽可能让别人看到;对享乐主义者而言,追求快乐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对幸福者而言,快乐是建立起积极而理性的生活模式;对快乐至上的人而言,快乐则是可以让人感觉愉悦的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古今中外人们对幸福含义的诠释和理解,阐述了幸福与快感、快乐、满足之间的区别,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幸福进行分析,提出幸福与痛苦的辩证关系,探讨当今社会人们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在哲学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丝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 ,理想是小船的风帆。不要为过去的时间叹息!在人生的道路上 ,最好的办法是只向前看 ,不要回头。世界荣誉的桂冠 ,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善恶的区别 ,在于行为的本身 ,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 ;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善良 ,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它可以使盲人感到 ,聋子闻到。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 ,至高的快乐是给人快乐。经得起各种诱惑和烦恼的考验 ,才算达到了最完美的心灵健康。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 ,或者泯灭了 ,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是过一天算一天…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们在理解幸福时,却往往把它与快乐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某种片面解读。如果以快乐取代幸福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则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信仰危机的泥淖,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价值诉求相去甚远。而实际上,从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都存在着本质的界限。准确把握幸福和快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幸福与快乐相比较的视角,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本真语境,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极大的丰富,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满足、不幸福。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幸福快乐的真谛呢?古代有位130岁高龄而依然矍铄的智叟,人们对他的养生之道十分好奇。智叟说:"我把奥秘都写在这个金制盒子里了。"后来,盒子被一位富商以十万两黄金买去。当富商打开盒子,发现秘诀只有七个字:"头冷、脚热、  相似文献   

18.
感受幸福     
高进敏 《求贤》2010,(7):28-28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凡是生活有情趣、会调理的快乐者,大都不过高设定期望值。  相似文献   

19.
痛苦的价值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苦与乐是不相容的。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生活一再表明,"疲劳使人休息舒服","疾病使人想往健康的幸福",快乐正是有了痛苦的经历才更珍贵。就人的情感体验来说,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反之亦然。痛苦从客观上看是对快乐的否定,但从人认识的源泉上看,痛苦正是快乐之源。这不仅是因为没有  相似文献   

20.
幸福的视角     
每天,我们为生活而匆匆行走,时间久了,日子变得单调乏味,我们觉得生活中少了些快乐和幸福,常常慨叹幸福离我们很遥远。原本很有意义的生活,在我们眼中变得如同煎熬一般。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突破口,把苦恼抛出去,让幸福涌进来。有这样一部电影,影片中的女主角为了陪伴她当兵的丈夫,离开城市来到了沙漠的军事驻地中。那儿的天气热得让她受不了,更让她难过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