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1983年6月22日登载戴维·布兰德为该报撰写的一篇专稿,题为《斯大林主义者的阿尔巴尼亚向人民灌输对外国人的畏惧感》。现摘译如下: 阿尔巴尼亚这个小小的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它处于偏执狂的控制之中。防弹壕遍布乡村;-在稀疏的小山后而竖立着碉堡;所有的年青人都要接受武装训练。极权主义政权的目标是使所有公民相信,绝大多数外国人都是可怕的,特别是美国人和苏联。  相似文献   

2.
下面是第一次访问阿尔巴尼亚的西方经济学家小组成员写的一篇文章,载于英《苏联问题分析家》(1983年8月31日第17期)。文章简略介绍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情况。作者戴维·狄克尔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欧洲问题研究学院工作。如果仅就斯大林半身塑像和雕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1987年夏走访了阿尔巴尼亚。从地拉那出发北至斯库台,南至发罗拉,西至海港都拉斯,行程达上千公里。初来乍到,新鲜和惊讶之感兼而有之。三日之行,就管见所及,信笔拈来,因不成体,故名之为随笔。阿尔巴尼亚——巴尔于半岛一角的今天,在建设,也在缓慢地前进,但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是,它需要在这“窒息的小屋打开一个窗口”,呼吸到八面来风的新鲜空气。  相似文献   

4.
阿尔巴尼亚的政治体制是随着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而逐步巩固和完善的,几十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变化。本文试图根据现有资料,对阿尔巴尼亚政治体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也随之增强。每个国家都希望能通过积极参予国际事务,加入到世界大潮之中,以争取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应有的地位。一些小国虽不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起决定作用,但它们也不甘于现状,不断加强对外联系,力争通过世界经济竞赛的动力,带动自身实力的增强,使自已免于自外于世界一体化潮流。这些国家中就包括曾被称为“欧洲孤岛”的“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是  相似文献   

6.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穷的国家。自从1990年底的民主化进程开始以来,阿尔巴尼亚陷入了空前的混乱。30万人逃往国外,约占全国人口的10%。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社会秩序失控,许多城市接连发生打、砸、抢、烧等骚乱事件,大批工厂、企业停产,机器设备遭到破坏,大部分铁路公交线路停开,道路两旁的树木被人们砍倒当柴烧,上千座学校和建筑物被毁坏。农村也是无政府主义泛滥,农民抢夺合作社的土地、牲畜,私自把集体的农作物占为已有,在未成熟的庄稼地里放牧,大片苹果园和葡萄园被毁。1992年4月,民主党上  相似文献   

7.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的大选敲响了欧洲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强硬路线国家的丧钟,选举结果证实了现为政坛领袖的心脏外科专家贝里夏不久前所宣称的“共产主义漫长黑夜”的结束。社会党没有企图掩饰他们的失败。该党发言人说选举结果“令人难以置信”。但阿利雅对这次政治大转变并不感到震惊。他几乎肯定要从政坛上消失。人们要了解当代的阿尔巴尼亚首先要了解霍查及其遗产。阿利雅在人们对社会主义越来越冷淡的气氛中仍保留了霍查的许多遗产。阿利雅所主宰的社会是由个人长期统治所形成的。直到他于1985年去世,霍查一直是这个封闭社会的独裁者。他曾同铁托、赫鲁晓夫和中国争吵过,标榜自己是共产主义信念的  相似文献   

8.
阿尔巴尼亚,人称“欧洲孤岛“,也有人称之为“欧洲幽谷”,还有人称之为“地堡社会主义”,更有人称之为“孤家寡人”,总之讲的是一个意思,即恩维尔·霍查治下的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始终推行“斯大林模式”的不变应万变的社会主义国家。研究这个社会主义的“恐龙”,总结其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很有意  相似文献   

9.
不久,阿尔巴尼亚可能发生剧变。外事报导记者不认为,年迈的党魁霍查死后会由其第二号人物、国民议会主席阿利雅接替。阿利雅支持霍查的信念,即阿尔巴尼亚必须  相似文献   

10.
一、从霍查到阿利雅 阿尔巴尼亚自1944年获得解放后,就仿照苏联的榜样,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没收了外国资本、卖国贼和大资产阶级的全部资产,通过国家专管的形式控制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对其他企业也实行国家监督,以后又将其收归国有。1946年宪法规定:一切矿山及其他蕴藏的财富、水利、森林和牧场、航空、铁道和海上运输工具、邮政、电报、电话、广播电台及银行,均为全民财产。到1947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97%。 在农村,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大地主的土地,并开始组织合作社。到1960年,  相似文献   

11.
1985年4月11日,恩维尔·霍查去世,拉米兹·阿利雅上台。阿利雅接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以来,一再强调阿尔巴尼亚将坚定地继承霍查的路线。在阿党“九大”(1986年11月)上,阿利雅表示要继续执行霍查的政治原则:决不同超级大国和解,决不纂改中央计划经济的原则和决不接受外国的援助。在1987年庆祝“五一”节时,在群众的游行队伍中仍有这么一条标语:“形形色色的现代修正主义——铁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阿尔巴尼亚建国以来的对外政策,有着不少评述,我们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阿尔巴尼亚与西方九个大国如美、英、联邦德国,至今没有外交关系。战后初期,阿尔巴尼亚经过努力。参加了1946年7月的巴黎和会和随后在纽约举行的部长会议的续会。当时美英等国托辞战时阿尔巴尼亚傀儡政府曾与意大利合作,拒绝与阿建交。丘吉尔当时宣称:“作为入侵国的意大利利用阿尔巴尼亚与希腊作战,因此不能把阿尔巴尼亚算作反法西斯联盟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对阿尔巴尼亚来说是个不寻常的一年。年初,因为旷日持久的高利集资破产,导致梅克西政府辞职。6月29日举行议会大选,7月10日结果揭晓,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民主联盟组成的中左联盟获得议会三分之二的席位,被授权组阁,原执政的右翼民主党仅获28席,沦为在野党。7月24日,学者出身的雷杰普·迈达尼在新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阿尔巴尼亚总统。他就职后,接受了代总理菲诺的辞呈,并任命社会党主席纳诺为阿新政府总理。7月28日,议会批准了以纳诺为总理的联合政府的组成。现将以社会党为首的竞选联  相似文献   

14.
(摘译自英《苏联问题分析家》1984年6月27日“阿尔巴尼亚的人口突增”一文。作者雷蒙德·哈钦斯。)当霍查于1944年11月在阿尔巴尼亚夺取政权时,阿尔巴尼亚的人口只是1百万出头一点。到2000年,该国人口可能接近4百万人。1971年至1982年这11年中,阿尔巴尼亚的人口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至少比欧洲任何其他国家的人口增长快3倍。尽管人口的突增不会根本改变阿尔巴尼  相似文献   

15.
到过罗马尼亚的人,往往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西方国家说罗马尼亚正在与阿尔巴尼亚争夺欧洲第一穷国的桂冠,一位叙利亚留学生却认为罗马尼亚是他所到过的国家中物价最便宜、生活最安定的。甚至在中国人中间,对罗马尼亚的评价也截然不同。有的说:“罗马尼亚穷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见闻     
日本《世界周报》1983年12月13日刊登了该刊驻莫斯科特派记者重城康三的一篇文章,摘译如下。“和过去相比莫斯科的女性时髦多了”,这是隔了十年重访莫斯科日本妇女得到的第一个印象。的确,在莫斯科很难从游客中区别苏联人和西欧人。有个苏联人告诉我一方法:“看鞋子能区分”。晚上,穿着皮夹克的青  相似文献   

17.
韩国见闻     
从上海乘飞机两个多小时就到了韩国。踏上韩国的土地,心中并没有那种在异国他乡的感觉,在汉城的大街上见到的人群与在国内城市看到的人群差不多,若不是街上那些韩语招贴和人们说的是韩语,还以为到了国内的某座城市哩。 汉城的街道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漂亮,甚至有些地方还比较零乱。导游小姐是一位韩国人,汉语说  相似文献   

18.
韩医见闻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5):54-56
在韩国,有法规定:西医院,西医师可用现代医药为民众治病;韩医院,韩医师运用韩医方药为病人服务,但二者不能兼容,即西医师不能使用韩医药方或针灸治病,韩医师也不能用西医及西医诊疗手段为病人检查治疗,诸如CT、B超、血常规等都不允许使用——必须靠"望闻问切"的硬功夫治病。  相似文献   

19.
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小国,人口约320万,面积2.8万平方公里。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也是原东欧地区中最后一个走上经济改革之路的国家。迄今为止,如果说巴尔干地区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经济仍在低谷中徘徊的话,那么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可用“在深渊中挣扎”来形容  相似文献   

20.
1996年5月,阿尔巴尼亚举行了自90年代初政治剧变以来的第三次多党议会选举。在参加竞选的16个党派中,执政的民主党与在野的社会党之间势不两立,民主党为了能够达到执政的目的,千方百计采取高压、威胁、舞弊等手段,以非民主的方式操纵整个选举过程。因此,本次选举始终是在非公正的高压气氛中进行的,从而迫使以社会党为首的反对党在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中途退出选举,引发了一场选举风波,甚至酿成暴力冲突。尽管西方势力的斡旋最终使局势趋于稳定,但民主党在本次大选中的所作所为使其声誉一落千丈。同时也激化了朝野双方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因此,大选后的阿尔巴尼亚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