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模式"研究近年来再度成为热点主题。相对于最初单一的经济视角,当前海外学者开始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模式",实现了中国模式研究从传统的"公民社会"、"法团主义"范式到"政府—社会关系"新兴范式的转换;在"政府与社会关系"视角下,海外中国模式研究主题聚焦于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国政府合法性和中国社会治理三个层面;海外中国模式研究的"政府—社会关系"范式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立场上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但依然可以为国内学界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03年至2008年《人民日报》等14种中国有影响力的报纸上以"80后"为标题的681个文本。发现"80后"的媒介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80后"从最初特指青春写手到泛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描写特征从"另类"到"个性、自我",再到"自信、社会责任感、爱国",从"垮掉的一代"到"鸟巢一代"。大部分媒体的报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但也有刻板印象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正>从20世纪"八七"扶贫起,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已经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但是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乡村空心化、社会原子化严重,村中缺乏年富力强的项目参与者,开发式扶贫的项目组织难度在加大。从2010年到2014年,减贫幅  相似文献   

4.
王震亚 《民主》2012,(10):21-24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晋·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界,却有一位堪称经师与人师合一的史学家陈垣(1880—1971)。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从前清、民国到新社会,可谓历尽沧桑;从曾经的基督教徒到共产党员(1959年入党),又能与时俱进;20世纪50年代,被毛泽东誉为"国宝"。不为乾嘉作殿军陈垣既不同于陈寅恪,系名门之后,有家学渊源;亦不同于胡适等人,有游学欧美的经历;完全是靠持之以恒的苦读,得以自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开始试运行。这是一个发端于20年前的基层党建品牌,历久弥新,至今焕发活力。20年前,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旨的"凝聚力工程"从华阳街道起步,推广到长宁,影响至上海全市。20年来,凝聚力工程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宗旨始终不变,而服务对象、工作机制、思路方法却在不断拓展延伸。长宁区委书记卞百平指出,"凝聚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20年来,"凝聚力工程"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深化拓展,始终坚持以人为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9,(11)
<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至今,已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第七届到第十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前后共18年;如果加上我此前担任杭州市政协委员,那就将近有30年了,算是个"老政协委员"。担任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政治责任,我在政协组织这个大家庭中,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努力深入实际,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下面谈谈我作为政协委  相似文献   

7.
从1840年开始,近代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历史观、著述内容以至著述形式上,都明显地不同于传统史学,这是由于受到社会条件发生剧变的刺激和推动,同时也是学术文化内部新旧推移的结果。近代史学80年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到1860年前后,是民族危机刺激下救亡图强史学勃兴的时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末,是维新变法酝酿发动与近代历史变易观和进化论传播时期;20世纪最初的20年,是封建帝制崩溃前后"新史学"倡导和推动时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农业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还是取得较大进步。仅就氮肥来说,中国的进口数量从1964年的40万吨,增长到1965年的50万吨。美国情报部门估计,到1967年,可能增长到94万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5月3日,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鲁平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8岁。几年前,鲁平曾提到自己"毕生的愿望得以实现——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我从头到尾参与了全过程,从制定政策一直到谈判、起草《基本法》、特区的筹备工作,从头到尾我都参加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整个  相似文献   

10.
70年来,从"五四宪法"的诞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修订;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演变;从依法治国方略,到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中国法治建设道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构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污染难免"到"环境保护"的话语出场阶段;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话语转型阶段;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话语创新阶段。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袖诠释、政策设计、大众普及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生态话语的方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赢得国际生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打造核心话语主体,发挥习近平话语领袖作用;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生态话语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发挥中国全球气候治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娜 《学理论》2015,(2):96-98
随着地方上访事件愈演愈烈,社会维稳资金与日俱增,如何推动国家法律和政策有效走出中南海成为当前央地关系和谐化的关键。从"万宁兴隆农户因拒迁被断电20年"的具体事例出发,深入对比探究"问题"原因,提出落实中央政策的几点建议如下:坚持群众路线,提高政令可操作性;重树社会正义,加强法制宣传;规范权力让渡,实现程序公开简明;责任到人,赏罚有据;完善监督制度,健全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地》"普适性"的人类学元素,旨在"恢复全部的人性",重视"人性中一切原始的因素"的构建,使其成为20世纪西方描写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置于文学人类学视域之下的《大地》,其"民俗生态学"的原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运动的"生命密码"。  相似文献   

14.
张衍荣 《侨园》2013,(3):38
乾陵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80公里,高咸阳不足50公里,刚好在八卦的乾位上,因而得名"乾陵"。关中沃野,麦浪千重,遍地金黄,石榴花开,一路火红。驱车行进在这样的美景里,人委容易亢奋陶醉。与我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司令"。据这位曾长年行伍于渭水流域的"司令"介绍,整个关中北部山区,有唐陵18座。如果以西安为基点,东接唐明皇的泰陵,西连李治的乾陵,正好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大扇面。夹角不多也不少,恰好120度,东西两头延绵150余公里。  相似文献   

15.
关学作为张载开创的关中地区的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关中民风民俗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北宋张载至明清"三李",张载的"以礼为教",吕氏兄弟的《吕氏乡约》,冯从吾的关中书院,乃至"三李"的躬行孝道,崇尚气节,七百年间,关中人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民风民俗特征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王勇超 《民主》2009,(8):39-41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二十余年创办的,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为主的大型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重大带动项目。建设在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系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7.
风靡全球二十余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逐渐陷入了认同危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改革先锋国家先后启动了"后新公共管理"改革.此轮改革在价值取向、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信息技术和行政文化等五个维度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了扬弃与超越."后新公共管理"改革试图通过价值重构实现从单维价值取舍到多维价值共融;通过机构霞组实现从机构裂化到整体协同;通过权力调适实现从过度分权到适度集权;通过技术再造实现从有限开放到信息共享;通过文化重塑实现从彼此竞争到相互信任.后新公共管理改革已经累积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理论模式与实践经验,并逐步成为其他发达国家开启新一轮政府改革的效仿典范.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11,(1):55
《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0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吴敬琏指出,我国从"九五"计划时期就正式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中央还在提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说"要刻不容缓",这就表明我们从"九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执行得不够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改革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原来的"政府神话"、"市场神话"都被打破,政府权力不断地回归到社会与公民。权力的分散化加速了地方治理方式的变革,地方治理的向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更新,集中体现为:从传统的统治与管理转变为以治理与服务为主;从单一权力主体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从传统的科层制向社会网络体系发展;从集权与控制逐步转变为分权与协商。  相似文献   

20.
重建学习观     
《学理论》2013,(35)
重建学生学习观需要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独立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从"全面学习"到"选择学习"的转变;从"学知识"到"学做人"的延伸。重建教师学习观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成为研究性学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