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刑法解释的界限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刑法解释界限的意义何在?二是刑法解释界限的标准为何?三是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判断刑法解释的界限?刑法解释界限的意义问题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能够证明刑法解释界限是有意义的,接下来需要探求的是刑法解释界限的标准问题。即使明确了刑法解释界限的标准,也未解决问题,尚需在解释标准的帮助下,于司法实践中具体判断刑法解释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竹怀军 《政法学刊》2005,22(5):24-27
随着形势的变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罪立案标准的司法解释应当进行如下修订:第一,克服与其他刑法解释之间 相冲突;第二,完善某些立案标准的具体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第三,增加对某些问题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通常谨慎是美国侵权法中判断被告是否违反了注意义务的重要标准,但这一标准适用的主观性很强。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分析的手段,总结出适用通常谨慎标准应当考虑的三个要件,即预防成本,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通过分析美国法院在具体案件中如何适用这三个标准,本文希望对中国侵权法的立法以及解释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非法持有毒品罪中三个量刑幅度之间的关系解读,影响着"情节严重"的解释角度,影响着"3年以上7年以下量刑幅度"是被虚置架空还是可以实际运用。以刑法分则中"数额"与"情节"的关系梳理为背景,思索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情节严重"的解释基础,思索三个量刑幅度之间的应有逻辑关系,以此建立"情节严重"的解释标准和给出"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是解决关于"情节严重"这一司法争议问题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5.
熊琦 《法学》2018,(1):182-192
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设计源自对《伯尔尼公约》中"三步检验法"的本土化。然而,由于制度移植仅停留在立法条文借鉴而非解释规则上,这使得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自身的理解适用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甚至直接引入判例法国家法官造法的结论解决相关案件,导致合理使用的司法认定标准丧失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为调和著作权合理使用穷尽式列举立法与扩大解释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需要在解释论上围绕"三步检验法"梳理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逻辑。通过对国际著作权公约中"三步检验法"权威解释的分析,可将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的12项合理使用类型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的两个判定标准分别对应"三步检验法"中的三个认定要件。首先,在解释顺序上应遵循将法定列举类型作为法源基础的原则,排除超出法定类型的法官造法。其次,以两个一般判定要件进一步界定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适用范围。通过前者可保护著作权人的可期待利益,通过后者可设定法院在判定可期待利益合理范围上的自由裁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周详 《法学研究》2010,(3):57-70
在我国刑法学领域,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实质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法律的实质判断标准,而在于在什么理论范畴中、以什么方式讨论实质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犯罪成立模式构造、形式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位序、解释原则三个方面的差异。从实际效果看,和形式解释论相比,当前学者主张的实质解释大体上是一种入罪的扩张性解释而非出罪的限制性解释。我国现有刑法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学界大部分人在客观上不可能抛弃实质解释论的立场,但从社会理论的现实批判功能以及学派意识的角度出发,主观上则不宜提倡“实质解释论”,而应提倡“形式解释论”。  相似文献   

7.
论默示条款的存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合同解释任何法律都有立法、执法和释法三个程序。海上货物运输亦不例外,也有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订立、履行和解释三个程序。订立和履行是必要的法律程序。如果问题简单,合同订的完善,履行得力,可以顺利实现合同标的,那么,解释这道程序就没有  相似文献   

8.
董皞 《法学论坛》2001,16(5):91-97
文章从考察分析我国现行司法解释状况入手,指出了我国司法解释在解释主体、解释案来源、解释程序、解释形式、解释文的生效与失效、裁判解释的表述、解释的公开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解释主体、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对我国司法解释的完善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的宪法解释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中外法学》1993,(6):21-24,29
<正> 有宪法,必然会有违宪,要解决违宪问题,就必须将宪法作为法律来适用,适用宪法要求进行宪法解释。宪法解释历来与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或合宪性审查(constitutio-nal review)紧密相联,其含义为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审查行政或立法机关的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行为的合宪性而对宪法所作的解释。宪法解释是连接宪法与违宪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宪法解释机构是宪法解释制度之关键和核心(宪法解释的另外二个问题是宪法解释的标准和方式),宪法解释机构实质上为解决违宪问题的机构。  相似文献   

10.
只有对不可补正的瑕疵证据才能以合理解释方式进行证据能力的修复,无证据能力的证据不得进行补正或合理解释。对瑕疵证据进行合理解释主要是要解释瑕疵形成的原因及瑕疵并未导致虚假证据。从根本上看,合理解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证明采纳瑕疵证据的正当性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标准问题也即这个证明过程的证明标准问题。对于不影响证据真实性的瑕疵,控方的解释及证明达到优势证据标准即可;而对于可能影响证据真实性的瑕疵,则应当达到更高档次的证明标准,但无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于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实务中,在办理数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时对如何准确将涉案信息与《解释》第五条第三、第四、第五项规定的信息类型进行对照统一、精确归类普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众多案件最后的判决结果截然不同。文章从信息类型判断的价值标准出发,探讨其应有的思维路径,从而追求该类型案件处理结果的相对统一,并呼吁出台相关配套解释或新的法律为这一判断过程提供更明确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法官续造法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英美法系亦或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官在司法实践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对法律进行解释,法官的司法解释行为一般被视为一种继续立法活动。然而,法律解释与法之续造并非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毋宁应该把法官的法之续造与法律解释理解为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事实上,这一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虽然这三个阶段之间不能划出清晰的界限,然而其各自拥有典型的解释方法与技术。毋庸置疑,不管运用何种解释方法与技术,法官所从事的法的续造,都必须具有伦理正当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法官造法进行伦理分析。立基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的视角,本文在对法律解释目标及标准的确立伦理作了探析后,着重对法律内之法的续造和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这两个阶段进行了伦理审思。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教授李洁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武汉)2007年第1期上著文《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设定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指出.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设定需要厘清六个基本问题。一是问题域,其基本问题域应该是为法律的解释设定解释的方法或解释的话语环境;二是价值追求,犯罪理论的构建应遵循法的实质安全性、法的逻辑合理性、法的实务操作性三个价值前提;三是多样性与一致性,即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多样性可能与研究内容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顾永忠 《证据科学》2012,20(2):146-154
1996年刑事诉讼法只有定罪的证明标准,没有规定量刑的证明标准。多年来,理论界围绕定罪的证明标准展开热烈的讨论,实务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新《刑事诉讼法》首次对“证据确实、充分”从三个方面作出解释。本文认为该规定已从原来定罪的证明标准发展为定罪量刑的证据标准,是新《刑事诉讼法》对定罪证明标准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中类推解释与扩张解释的界限问题,历来有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肯定说中又有单一标准说、双重标准说和综合标准说之别。类推解释与扩张解释界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区分标准的综合性。因此,宜采综合标准说,并应将其构建成一种层次分明、内容科学,各种标准或角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4号,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通过这一司法解释的颁布,诸多在婚姻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有了明确的处理方式。其中,《解释三》第十条就按婚前按揭买房所做出的相关规定可谓最为引人注目。其一方面进一步厘清了婚姻关系中的财产问题,为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提供了清晰的审判标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但本文认为,《解释三》第十条之立法在对体系的维护和对弱势一方的保护两端极力地寻找着一个平衡点,公平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所谓"男权立法"之说,或有武断之嫌。  相似文献   

17.
马洪伦 《现代法学》2011,33(3):165-17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具有创造性,其主要表现在司法审查权、三重审查标准、选择性吸收理论、推翻先例和创造新的公民权利等五个方面。原旨主义和非原旨主义都会达至具有创造性的宪法解释,原旨主义具有天然的民主合法性,有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会以原旨主义来掩饰它们具有创造性的宪法解释。宪法解释的创造性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曾经也将永远具有创造性,只有如此它才能为宪法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律毕竞是人为制定的规则,法律之间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司法,作为规则之治的终结者,自然需要对冲突的法律进行选择适用.尽管立法法已经出台,但现实的司法判决表明,法律冲突时的适用标准依然存在问题.刘家海诉交警部门案就是一例.通过将该案的争论焦点渐次展开可以发现,立法法中貌似明确的适用标准起码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补充:一是原则考量的引入,二是"立法权"替代"立法机关"进行解释,三是社会效果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生活》2013,(12):60
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近三年来,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时有发生。2013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首次明确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  相似文献   

20.
王太宁 《行政与法》2008,2(4):117-120
犯罪构成模式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犯罪构成具有前提性意义。评价标准的确立取决于对犯罪构成的属性、犯罪构成的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三个基本前提的认识。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理论。犯罪构成的机能包括工具机能和理论机能。前者又分为解释机能,联系机能,评价机能,指导机能,后者又分为整合机能,体系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包括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犯罪构成模式的评价标准是:是否适当解释,是否支持评价,是否和谐,是否经济。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存在主次顺序,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