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人之母,体型方面的变化在我意料之中,情感方面的变化也不是什么意外.我知道这事儿是在考验我的耐力,测试我的勇气,同时也是彻底摧毁了我的乳沟.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为人之母还会改变我在文学方面的欣赏品位.  相似文献   

2.
那一年,我上初二。全市中学生运动会,我的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有力的对手帆没有参加。我一举拿下100、200、4×100三项冠军。学校奖励给我一双跑鞋,我非常喜欢,视若珍宝。  相似文献   

3.
李军 《新青年》2023,(6):38-40
<正>怀揣着几本《新青年》,我踏上了一段探访“荣军作家”之旅。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和一名文学爱好者相见,不是在文学沙龙上,也不是在作品研讨会上,而是在一张静卧了三十多年的病床前。这不是一场关于文学之梦的交流,也不是一场关乎作品和文字的探讨,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次心路的旅程,在倾心交谈中,一起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一起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4.
肖琳 《新青年》2006,(12):64
它是我的经典.是我愿意,在年华老去,只能坐在藤椅上打发余尽时光的时候,仍然握在手中的书.我并不需要看那些评论,让它们告诉我,它具有如何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穿透时光能给我温暖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 怎么也想不到,上了高中,走进新教室时,我第一眼看到的会是吴昊和周钰琪,他们正兴奋地说笑.我恶狠狠地瞪着他们.眼尖的周钰琪在我刚走进教室时就看见我了,她伏在吴昊的耳边,轻声嘀咕,然后两个人同时把目光抛向我,脸上堆满笑.  相似文献   

6.
南雪 《新青年》2004,(6):4-5
事件一:光PP的好朋友 我和珊瑚在宿舍楼前看男生.其实在这点上,我比珊瑚聪明,我明白在阳台上看风景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所以戴了墨镜和鸭舌帽.而珊瑚一身运动服毫无遮拦地站在男生面前,显得有点儿肆无忌惮.  相似文献   

7.
6月10日中午,我去香港启德机场,等候来港的著名女作家叶文玲及张贤亮,他们是应邀出席“中国文学一百周年”讨论会的。当时,张贤亮的一篇《宫雪花现象》正在六月号的《明报》月刊上转载,《亚洲周刊》等其它报刊也纷纷摘要报道了此事,一时人们纷纷议论张贤亮,认为其行为太掉价了。  相似文献   

8.
魔鬼身材     
每年的这个时候,到处都是许多完美无缺的魔鬼身材.我在杂志封面上看到这样的身材,在电视脱毛广告里看到这样的身材,甚至我站在自己卧室的梳妆镜前也看到了这样的身材,不过那是因为我用手指挤压着自己的眼球,直到一切都模模糊糊为止时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室友赔饭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上大学后,家里每月只给我60元钱的生活费,就这每月的60元也要靠父母东拼西借,所以,很多时候,我不能保证每月按时拿到这钱.为此,我必须在每月结束时留有余钱,否则,下个月开始几天就有可能挨饿.  相似文献   

10.
日照文脉     
在去山东日照的火车上,我对文学评论家黑丰说:“到了目照,你千万别说你是文化人。”黑丰用他那湖北口音“呦”了一声,这音调是上拐的,表示有点疑问。我告诉他,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多少年前在日照的一次笔会上,作家刘恒说的。记得在场的陈祖芬、米博华等一干“文化人”也连连点头称是呢。  相似文献   

11.
正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协举办的唐山首届国际写作营的活动。在与外国作家座谈交流时,我谈到了创作过程中最常遭遇的困惑:写作风格的问题。待座谈后,一位外国作家(据介绍,他是大学文学教授)走来问我:"你为什么要转换写作风格呢?"这可是个很难一句话说清的问题。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简单谈了谈中国特定的写作环境和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我说,一般中国作家都是从现实主义起步,然后由于接触了世界文学,开始从中汲取现代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正"姑奶奶回家了!"每逢叶广芩大姐回到北京时,我们满族作家都会这样欢呼。姑奶奶指父亲的妹妹,在满族的家族里,姑奶奶有着很高的地位。认识叶广芩是在10年前的一次满族作家聚会上,久而久之便是向大姐约稿。这本新书《去年天气旧亭台》里的《唱晚亭》这篇小说,便是首发于《民族文学》的。在研讨会的前一天,我正在阿克苏组织多民族作家看新疆活动,满族作家孙春平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途中看见几个孩子打架,中学生的样子,打得翻翻滚滚的,书包也扔得满地.正是放学时间,有许多学生围观,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评论.忽然,一个女生冲上去,拼命地拉架,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在路过大人的帮助下,驱散了那几个学生.今天的这个女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美好,短短的一瞬.  相似文献   

14.
交友天地     
《新青年》2002,(8)
我叫宋德荣,27岁,自由职业者,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曾拥有令人羡慕而又终生难忘的军旅生涯。自幼家贫但求上进,喜欢诗和小说.业余从事创作。尽管生活捉襟见肘,但始终不甘心与文学决裂。从小的穷困生活,是造就我这样一个文学青年的先决因素。感谢文学,文学使我真诚和  相似文献   

15.
打破常规     
在儿子即将开始接受马拉松式的学校教育时,我发现自己也开始自问许多问题.可是我的问题却远远没有儿子那种天真的神韵.我喜欢学校吗?在二十多年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教育才对我有真正的意义呢?我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上勇于追求的呢?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有3个无法估价、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风铃花     
招新邂逅· 第一次见安雨涵是在刚进大学时的校学生会招新上,她就站在我前面,排队等着进去初次面试. 我正听着音乐,缓解紧张,她突然转过头来,向我搭讪,说要看我的报名表.我取下耳机,欣然地把手中的报名表递给她.她接过我的报名表,同时也递给我她手中的报名表.“同学,我好像没说要看你的报名表,不要以为你长得漂亮就以为所有的男生都想获得你的信息.”我心里默念.  相似文献   

17.
好东西     
从那个小纸箱子上用笔标着"好东西".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个小纸箱子就静悄悄地躺在我书房里的书架上面.我喜欢抬头就能看到纸箱子的那种感觉.纸箱子里装的是那些多少次想扔而又没扔的零零碎碎的东西.这个箱子伴随着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搬家,也不知道在多少个阁楼上默默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如果小偷把箱子打开的话,他不会拿任何东西.可是,如果我们家着火的话,我在向外跑时,一定会带上这个箱子.  相似文献   

18.
勇敢的密码     
在我眼中,母亲不仅是我的保护神,也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三岁那年,我在院中玩耍时不慎掉到水井里.母亲箭一般冲到井边,听到我呛水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就跳了下去.井水已经漫过母亲的脖颈,她一边大声呼救,一边用力托起我……当闻声赶来的邻居将我们用绳子拉上来时,浑身湿透的母亲把瑟瑟发抖的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她一边自责,一边惊慌地检查着我的身体……  相似文献   

19.
怀绍棠     
我还在农村上小学的时候,读绍棠同志少年时写的《山楂村的歌声》、《运河的浆声》、《大青骡子》、《青松绿叶》等篇篇佳作,便也唤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绍棠非常崇拜。后来我到北京上中学时,也常常练习写作,我遇到恩师袁硕颖先生,经常受到他的指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     
遇见陈浩那年,我才17岁.一个人在离家很远的烟台上大学,加之自小就因为家庭变故过尽了寄人篱下的日子,独自生活时就特别渴望那种家的温暖.大一下学期,学院里举办舞林大会,同学们一个个都戴着面具上了舞台,我挑的是最笨最没有创意的白雪公主,感觉自己像个丑小鸭.谁知还是有一双大手伸向了我,有人说:公主,能请你跳支舞吗?我抬头一看他《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面具,险些晕倒.谁知到了舞池里,他却有种出人意料的游刃有余,把我这个半吊子也带得行云流水,那晚,我们当然成了舞会上的明星.在他手中转圈时那种被尽情宠爱的感觉像极了当年父亲哄我的水果糖,舞会结束我们摘掉面具,对面站着一个高瘦帅气的大男生,我们相对沉默了一阵,他主动跟我要手机号,我心花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