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要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和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形态及其精神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两重性,即现代化的大生产与传统的小生产并存,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尖端科学技术与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并存,高经济总量与极低的人均量并存,人民生活小康、温饱与贫困并存,作为经济成分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和非按劳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人治与法治并存,等等。这样的两重性自然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论述中,摆在首位的是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一个基本点。一、党要成为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先锋队”,首先是要科学地认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流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另一…  相似文献   

3.
从“实践哲学”飞跃到“生产力哲学”     胡义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出发点,是“生产力哲学”。这种“生产力哲学”,一方面恢复和推进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原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超...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的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恩格斯也曾指出: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运用、丰富和发  相似文献   

6.
现在有的哲学教科书,讲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关系时,是讲一般的反作用,充其量强调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起“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这句话的后面还加上个话号,补充说“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认为这种提法含糊其词,用语不准确,而且,就其观点来说有些折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短期内在全国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不现实的,而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形式只能是以按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提出“三率指标”评价体系1、劳动关系和谐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稳定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稳定。劳动关系不和谐,则社会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央的《决定》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线索,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揭示了这场改革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内容上的全面性、深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仍然是改革的根本目的。这是把握各个方面改革关系的基本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端正党风是搞好改革的重要保证搞好改革必须有好的党风来保证,这是由改革的性质和党对改革的领导地位决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不是以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  相似文献   

13.
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这种性质是由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00,(11):44-44
青岛大学孔祥军撰文认为,知识经济的萌发是人类的文化觉醒,知识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力的推动。所谓文化力,主要是相对于科技力、经济力、政治力而言的,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简称。“知识经济,文化先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中国对知识经济应当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是文化大国,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适合走高技术大国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沉默与敢言     
刘守英 《党政论坛》2013,(24):17-17
在浩瀚的语言世界里,“沉默”与“敢言”是一对难兄难弟,它们常被其他词语讥讽为“毫无用处的一潭死水”和“十足的闯祸专家”。对此,它们很难过,决定结伴而行,到外面去发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到本世纪末,山西省要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国有企业基本走出困境,全省农村基本达到小康,农村贫困人日基本脱贫。这是山西省委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从山西实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是抓住山西主要矛盾,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跨世纪“三步”赶超战略的重大举措。实现“三个基本目标”是一项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其根本点在于深化改革。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和僵化模式,消除对生产力的各种羁绊,才能开创实现“三个基本目标”的新局面。而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中,首当…  相似文献   

17.
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里,是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的巩固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巩固包括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充分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谈不上有巩固的经济基础.其二是建立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系统;这种生产关系系统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它所构成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活方式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01页)。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古代不可能出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也不可能有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不论国内和国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思潮,想过古代人的生活。其实,虽然形式上过古代人的生活,就其内容而言,已不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产方式变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现代…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发展的方针?传统的教科书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由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的:较高水平的生产力要求建立全民所有制经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要求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更低水平的生产力要求实行个体经济。这种“简单挂钩”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保护私人财产”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消灭私有制”并非相悖。马克思主义的“消灭私有制”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极大涌流 ,从而使私有制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讲的“保护私人财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是决定“消灭私有制”或者“保护私人财产”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