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育与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黄维中在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中,官吏的选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作为培养政府官吏的场所,很早就成为官吏选拔的途径之一。特别是教育与科举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使学校教育不仅成为科举取土的辅助者,而且也成为直接供应政府官吏的机构。...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周井田制,当时的文献不多,后人的追记不少。说得形象具体的,如《孟子·滕文公》:“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这是说贵族世袭领有土地的“世卿世禄制”,在当时的滕国曾经实行过,但井田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孟子又说:“《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这是说西周封建领主的领地范围内,有“公田”(领主直属土地)和“私田”(农奴份地)的划分,这是进行“助耕”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进行劳役地租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门荫入仕,或称为恩荫入仕,或称为门资入仕,异名同义,主旨就是藉父祖官位循例入官。门荫制度初始于两汉,完备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南朝的门荫制度是两晋门荫制度的继续与发展;北魏的门荫制度前后期有别,前期是古代世卿世禄制与两汉任子制二者的结合,后期则基本上是晋宋门荫制度的翻板。北齐、北周对北魏门荫制度多加革易,以致“门资取士,日渐式微”。直接导致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为使脉络清晰,现将南北朝分开叙述。  相似文献   

4.
官僚制与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威建构模式。一方面,官僚制与民主之间存在着统一关系,民主赋予了官僚制现代属性,而官僚制为民主提供了制度支撑;另一方面,官僚制与民主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对立,这种对立使官僚制与民主之间衍生出三种恶性关系并威胁着现代国家的建构。从权力结构、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三个方面来保障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官僚制与民主关系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乾友 《探索与争鸣》2023,(1):81-89+178
官僚制是一种广受批评的组织现象。同时,它虽然历经无数次改革,却仍然屹立于当代社会之中。这一矛盾结果并未得到合理解释。主流观点通常将官僚制视为权力,并出于对权力的厌恶而反对官僚制。但事实上,官僚制起源于价值,更准确地说,起源于所有人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承认的内在动力。要让所有人的价值都得到承认,就得有什么属于有价值之事的标准;这一标准要有约束力,就必须成为规则;这种规则要得到执行,就必须有权力。由此,信奉平等的人们就从对彼此价值的同等承认出发建构出了官僚权力。就此而言,只要我们不能抛弃对于价值的迷恋,官僚制就将成为一种持久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娜 《前沿》2002,(12):157-158
我国古代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中的官职及其沿革错综复杂。一个官职 ,在不同朝代甚至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 ,其地位高低 ,权力大小也可以不同。但是 ,终其职能与实质 ,都是保护统治阶级 ,压迫被统治阶级 ,来维护王权统治的。而各个政权下官吏的任免、选拔 ,又都有其固定的模式。这一定型了的模式 ,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与缓和而不断地发展沿革着。在我国奴隶制时代 ,奴隶主掌握重权 ,贵族政治地位极高。各级官吏都由国王、诸侯按着与自己的血缘亲属关系远近来加以分封。且当时的主要官吏都是世袭的。这种官制叫做“世卿…  相似文献   

7.
超越官僚制:行政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代社会政府的发展是走向现代官僚制的进程。官僚制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自70年代后期以来,官僚制的诸多缺陷逐渐暴露了出来,人们开始对官僚制进行反思。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是一个试图超越官僚制的公共行政发展运动。但是,它并没有找到一条新的思路而实现对官僚制的超越。中国自80年代以来,也开启了行政改革的进程。对于中国的行政改革来说,它有着双重任务:一方面由于中国行政改革是在官僚制发展不充分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它需要吸收和借鉴官僚制的一切积极成就;但同时中国行政改革所处的历史阶段又决定了它不能在官僚制充分发展起来之后再实现对它的超越。因此,中国的行政改革必须把学习和超越的双重任务放在一个统一的进程之中。它的出路就在于从公共行政的道德化这个视点入手。  相似文献   

8.
官僚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僚主义探析陈晋胜“官僚”是一种社会现象。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管理,也就有了“官僚”。“官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宰起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作用。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官僚”随着部落的建立、阶级的形成、国家的出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历史时代推移中更加...  相似文献   

9.
项目制可谓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国家治理形式,然而目前对项目制的讨论均忽视了服务型政府转型,而这也就无法清晰看到政府行为逻辑在制度演化中的异化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省级地方政府1995-2006年转型因子的实证研究发现,官僚自利主导了服务型政府转型,具体而言则包括政治晋升、财政激励和权力扩张。官僚自利导致了政府转型的异化,由服务型政府物化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主导的整体性政府变革逐渐为技术性治理所替代,这是项目制兴起的根源,也是项目制作为国家治理体制变革所遵循的"双轨制"逻辑的根源。因而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项目制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就本文研究结论而言,项目制运作应当慎用。深化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强政治架构中的常规性制度治理对于促进国家转型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封建王朝的官吏考课制度,是整个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拓跋珪建立北魏以来,国家机器日趋完备,官吏人数不断增加。随着北魏王朝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各项政策和措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存在众多相互对立的假设、相互冲突的理论和相互矛盾的结论 ,人们难以获得一个关于官僚制的完整系统的认知。很多学者尝试运用"类型学"的方法来整合"四分五裂"的官僚制研究,却只能将之从一种对立分歧带到另一种对立分歧。笔者尝试从"系统—制度—行动"三个层次及其互动关系来认识官僚制,认为官僚制就像一个光谱,其一端是系统层次的官僚制(社会发展的理性倾向),另一端则是行动层次的官僚制(个人行动的心理倾向),两者在相互接近并最终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现实状态,即制度层次的官僚制。这意味着,尽管一切组织皆具官僚制的属性,但是不同的组织处在光谱的不同位置之上。  相似文献   

12.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1):48-49
鉴于古代君王的兴亡成败,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了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认为,为臣者成为奸邪有“八术”。其中第四叫作“养殃”,即为迎合君主的享受奢淫,而去“尽民力,重赋敛,顺其所欲”,他们却“树私利其间”,“此亡国之风也”。“有道之国”必须使“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私为功”。商鞅也曾明确指出:“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鞅把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非法私利的“大臣”、“秩官之吏”,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蠹虫,认为这些蠹虫的存在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及时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为以统治部族为中央、臣服部族为地方的"酋邦式"部落国家,地方部族实行完全的自治,宗族尚未正式形成。西周的全面分封制实现了统治部族对被征服部族的武装殖民,统治部族的贵族宗族组织及其自治制度基本形成,被征服部族原则上不再被允许保有其宗族组织。战国及秦朝,贵族组织及其自治制度暂时被废除。汉代在短暂地恢复了皇族、王族与军功贵族的自治之后,又很快将其废除,开始扶持官僚宗族与文化宗族。魏晋南北朝,士族作为文化贵族的最高形态,其自治权达到鼎盛后开始转衰;官僚宗族的自治权亦通过家庙制度开始崛起。唐代士族的法定自治权被取消,官僚宗族通过家庙制与荫族制进一步发展。晚唐、五代时期的战乱毁灭了士族的族谱乃至肉体,官僚宗族的世系也被完全破坏,宗族自治势力对国家上层政治的威胁被最后解除。宋代开始将原仅适用于贵族、官僚的宗族自治制度下移至普通平民,终于在明代形成了在县政府控制之下,由宗族自治辅助国家官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在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行政改革以及随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否能够超越并代替官僚制模式?是否官僚制已过时,并失去了其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的基础地位?这是目前理论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现阶段,对官僚制的超越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理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目前都只能表现为对官僚制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抛弃官僚制的基本制度和官僚制组织结构本身。  相似文献   

15.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为了有效应对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威胁,英、德两国都开始进行国家安全体制的改革,对现有国家安全机构设置也作出了调整。英国"扁平化"国家安全机构设置使其拥有强力的一线实务部门和反应迅速的运行机制,但出现了部门间协作能力差、信息壁垒等弊端;德国"官僚制"的集权式国家安全机构设置保证了整个系统明确的分工和高效的执行力,但也未能避免由于"官僚制"模式本身的结构性缺陷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行政省直管县改革日益成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历史必然。实践表明,在推进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过程中,"传统官僚制"对其制约作用明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区划改革特别是行政省直管县改革更多的是在结构层面对整个国家官僚制系统的一种优化,也是"传统官僚制"的一次自我救赎。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官僚制"进行理论剖析,以问题为导向,探求"传统官僚制"对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具体制约方面,以期达到破除"传统官僚制"的流弊,改造并超越为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理性官僚制,祛除行政省直管县改革的理论障碍点,从而顺妥推进行政省直管县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韦伯的学术研究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对韦伯官僚制问题的论述必须放在其政治思想的总体视角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韦伯不仅指出了现代官僚制产生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并且在承认官僚制技术优势的同时指出了其政治弊端。随后意识到这种手段在德国缺失所导致的政治低效,也构成了韦伯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焦虑。  相似文献   

18.
英国历来重视培训公务员,早在1613年,英国就设立了培训政府官吏的专门机构———海莱柏锐学校,该校先后培训了政府官吏2000多名。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英国已经形成系统性的公务员职业培训机构体系。公务员职业培训机构公务员学院。公务员学院是根据《富尔顿报告》的建议,由英国工党政府于1970年建立的,直属公务员事务部领导。学院设有3个培训中心,一个位于伦敦市中心,主要招收走读生;另外两个设在森宁谷和爱丁堡,实行住宿制。公务员学院的学员主要由政府各部门选送,年龄一般在30岁至45岁之间,常年在…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是建立公务员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奥地利建工公务员制度;走过了一个漫长的道路。早在十八世纪初叶,被称为“奥地利之母”的女皇玛丽娅·特雷西亚就已经开始了官吏制度的改革尝试,把官员的奉禄改为固定工资收入,皇家补充、吸收官员建立档案制度,改革财政金融等,结束了封建集合体状态,初步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官员管理体制,但是这种积极的改革,对推动奥地利政治、经济、社会的友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官僚制”从它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多方的批评,虽然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官僚制设计在官僚制理论体系中树起了一座理性的丰碑,解决了此前行政系统内的一些存留问题。但这似乎又成为今天对“官僚制”批判的中心所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既继承了传统的集权官僚制思想,又受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今天又有现代西方官僚制思想的逐步引进、转化、融合,以致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他国的官僚制模式。面对各种对官僚制的批判,我们还应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