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起点和条件不同,有些发展快些,有些则相对慢些,使得地区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绝不能动摇.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一是要看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主动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也是欠发达地区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发展区域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经济规律,把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优势向中、西部延伸,与内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从较大范围和各自不同特点进行区域经济规划,使之资源合理配置,从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在“九五”期间,从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个”转变过程中,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联合协作与经协枫构的关系。改革开放17年来,横向联合与协作,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打破了各自为政的现象,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建议》又明确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给联合与协作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东部地区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而  相似文献   

3.
韩志然 《实践》2005,(6):19-21
近年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路子。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非均衡规律,也符合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市场经济规律。促进优势地区快速发展并率先实现跨越,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久前,自治区召开了呼包鄂三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更加明确优势地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和发挥发展优势,在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协作以及国家推进对俄蒙经济技术合作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加快发展。呼包鄂三市是自治区优先支持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向来来,自治区要“走进前列”,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点”,呼包鄂三市的发展是关键。三市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重点,重点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努力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带动和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刊特摘发呼包鄂三市领导在“呼包鄂三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大区域以至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可以说重点在县域,关键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因此,如何发展好西部地区的县城经济,是我们学习“十六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具体体现。发展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一要充分发挥本县比较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二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三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四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战略重心东移,强调“效率优先”和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但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开始逐渐拉大;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试图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而将战略重点转向了“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更加注重公平,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研究学家陈栋生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民富为先” ,“民富为本”。没有市场主体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老百姓荷包不鼓 ,市场就不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要靠市场主体。但是东部地区往往是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 ;中西部却是政府搭台政府唱戏 ,以致许多项目投产之时便是关闭之时 ,这个教训要吸取。区域经济发展要以“民富当先”  相似文献   

7.
我国既有的以行政区为界限的“行政区经济”格局,愈来愈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行政区经济”导致各地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要素市场分割化,以及所谓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从“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不仅要求转变区域发展理念、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学史中普遍存在着“禁果”文学现象,因此,要对“禁果”文学的内涵,“禁果”文学产生的根源、社会意义、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以及“禁果”母题在中外文学史中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庆钧 《求实》2007,(2):62-64
“政府行为的经济化”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将经济增长作为维护与发展政府权威的主要基础,从而导致政府权威的信任基础弱化;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官员腐败,从而侵害了政府权威的统一性;它会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建设不协调。要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克服“政府行为的经济化”。  相似文献   

10.
张田生  张晓东 《唯实》2002,42(10):32-35
随着环太湖地区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 ,建立“环太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建立“环太湖经济区” ,要确立“区域”共同体意识 ,确立以结构大调整促大发展、以生态经济促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要强化“大环保”意识 ,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1.
近期以来,媒体纷纷报道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官员辞职“下海”的现象。媒体报道中,有拍手叫好的,认为这是对中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的冲击;也有称这种现象是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某些法律和规定不够完善的空子,官员“下海”,实际上是一种“期权化”,是一种“权力下海”,是另外一种腐败现象。如何看待辞官“下海”?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 所谓官员“下海”,即一些现  相似文献   

12.
薄连根 《实践》2005,(4):23-24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地区经济联合互动,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互补”相统一的进程,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发展的创新和互补这两大基本动力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跨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强烈地显现出来。为此,我区各地要更好地整合利用毗邻地区的资源优势,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必须精心构筑优势互补和区域整合的经济板块,开拓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土地市场化流转,目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不愿种田”、“不会种田”、“种不好田”等问题,农村耕作出现了“断层”现象。这种现象,若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更谈不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般规律。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我们不能走平衡发展的老路,而是要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起来,通过先富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作用,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在区域之间只要存在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差异,就会出现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以下引文出自此书只注页码)。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卜G·威廉森所说: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晓俊  张永军 《实践》2006,(6):29-30
“十五”以来,我区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富集区和优势地区率先发展, 区域经济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形成了以呼包鄂地区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的阶段,我区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  相似文献   

16.
刘丹 《求实》2006,(Z3):261-262
一、高等教育区域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央为调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区经济、沿海地区经济、长三角地区经济等先后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17.
中 国入世与对外开放的扩大 ,必将极大地促进国内区际的开放 ,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及其基础上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与这一大趋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由于现实体制的原因 ,国内普遍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地方保护的对象是地区之间趋同性的产业结构。这种趋同性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同类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的生产在区域上的分散化 ,如“九五”时期全国有22个省(区)市把汽车工业列为主导产业。地方保护加剧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性 ,人为地分割了国内统一市场 ,而趋同性的产业结构又依赖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得以维持和延续 ,…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市场主体的发展;区域经济的活力.核心是市场主体的活力。宣恩经济发展不够,主要是工业发展不够:工业发展不够.主要是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抓住市场主体培育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作为贫困地区、后发地区.培植工业经济市场主体.要做到“四个并举”。  相似文献   

19.
<正>革命老区大多位于数省交界地区,多为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多属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区域和主战场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相似文献   

20.
乌兰察夫 《实践》2008,(6):51-52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较为滞缓、落后。然而,近些年,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却以高速增长而引人注目,成为我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内蒙古现象”。为什么内蒙古经济获得了如此快速的发展?不少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给予了论证。这里试从草原文化的视角,对“内蒙古现象”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